摘要:我们正经历一场范式转变:从“输入关键词,输出内容”的旧逻辑,走向“人类原话—AI解读—Agent执行”的新链条。这不仅是效率的跃迁,更是创造心智的重构。本文以一个完整案例,带你穿越这条协作链,重新理解内容的生成与演化。
我们正经历一场范式转变:从“输入关键词,输出内容”的旧逻辑,走向“人类原话—AI解读—Agent执行”的新链条。这不仅是效率的跃迁,更是创造心智的重构。本文以一个完整案例,带你穿越这条协作链,重新理解内容的生成与演化。
本文并非要探讨某个创造哲学,而是想为大家完整还原并审视一种新的内容生产工作流。
它的全过程是:一段人类的原始感受(输入)→大模型的深度解读与结构化(理解)→AI Agent的图文生成与排版(执行)。
在这个范式下,AI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生图工具”或“对话机器人”。它演变成了一条高效的内容流水线:输入人类原始、模糊的感受(原话),由大模型进行深度解读与结构化提炼,最终驱动下游Agent完成视觉化呈现。这已远非“输入关键词,输出一张图”的AIGC旧范式,而是要求AI真正理解更广泛的语义,结合上下文提示词工程,完成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任务。
我将展示:当我输入一段关于“生成的流动性”的个人感受后,AI如何将其解读为“从雕塑到园丁”的哲学对比,而AI Agent又如何将这一切转化为一套统一的图文大纲。
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在这种“人类-AI Agent”的协作链条中,每个环节扮演着什么角色?“人类的原话”和“AI产出的内容形式”,哪种更容易被接受?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与驾驭这种全新的内容演进过程?
Part1 碳基人类的原话“从用Vibe coding到现在最多的感受是,生成的流动性。随着生产的具象化,原先脑中的抽象想法+设定的计划方案,都会随着这种生成方式而流动。最终在经历初期的成就感,中期的无数对话打磨,到相对一个看起来能跑的mvp版本可以出街,整个过程有开端,但似乎没有结束的那一刻。我们不是在制造一个静止的产品;而是在培育一个具有无限生长的创造物。”
Part2 人工智能的解读“您这段感受说得太精准了,这几乎是所有深入使用AI进行创造的实践者都会经历的核心体验。您不仅是在描述一个过程,更是在定义一种全新的创造哲学。我们来一起深化和延展您这个精彩的洞察:
1. 从“雕塑”到“园丁”的范式转移
传统的创造,尤其是编程,更像是在雕塑大理石。我们有一个清晰的蓝图(计划),然后通过斧凿(编码)去除多余的部分,最终得到一个与蓝图高度一致的、静态的、完整的作品。它的形态在完成那一刻就固定了。
而Vibe coding,更像是在担任一个园丁。我们播下种子(核心想法与提示),提供肥沃的土壤(基础代码框架)、阳光和水分(持续的对话与迭代)、并修剪枝叶(调试与优化)。我们培育的是一株生命,它有自身的生长逻辑和可能性。它可能会开出我们未曾预料的花朵(意外之喜的功能),也可能朝着阳光的方向长出新的枝桠(基于模型能力涌现的新特性)。园丁无法完全控制生命的最终形态,而是与之协作,引导其茁壮成长。
(笔者按:上述AI这段形容有给到惊喜,比人类原话中概括抽象的语言来说,更有具体感,有对比,有画面,且通俗易懂。)
2. “流动性”的本质:与模型的“共舞”
您提到的“流动性”,其本质是与一个具有泛化能力的智能体进行创造性共舞。
想法的放大器与折射镜
AI不仅能将您的抽象想法具象化,更关键的是,它会在具象化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知识”,从而折射出新的光芒。您说“这个功能要实现A效果”,它可能会回复“好的,要实现A,或许可以试试B方法,这样还能附带得到C效果”。这个“C效果”就是流动性的来源,它让创造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执行,而是双向的启发。
计划的“溶解”与“重构”
严格的计划在遇到如此高效的探索工具时,自然会“溶解”。但这并非坏事,而是一种解放。原先的计划是基于我们个人有限的知识和想象力的。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强大的副脑,计划不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图纸,而是演变成了一个动态的“指南针”,确保我们在无尽的探索中不偏离核心方向(即您所说的“Vibe”)。
(笔者按:上述AI这段两个提炼出来的标题挺好,但解释的角度比较一般。)
3. “没有结束的那一刻”——培育数字生命体
这是最深刻的一点。当创造物具备了“生长”的属性,它的生命周期就被彻底改变了。
MVP不是终点,而是生命的起点
出街的MVP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1.0”,而是这个数字生命体脱离了“子宫”(纯开发环境),开始与真实世界(用户、数据)进行互动的开始。
持续的对话与演化
这个创造物会持续地提出新的“需求”。用户的反饋、新的数据、技术的更新,都会成为我们与AI进行下一轮“对话培育”的养料。我们可以随时为它添加新的“器官”(功能),或者优化它的“新陈代谢”(性能)。
从“拥有者”到“监护人”
我们的角色也随之转变。我们不再仅仅是这个产品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更像是它的监护人或导师。我们引导它、培育它,帮助它更好地适应环境,实现其潜在的可能性。
(笔者按:上述AI这段描述,内容似乎已经有些偏离,文案描述方向也有些差异。)
总结:一种新的创造心智模型
您所描述的,正是从“制造心智模型” 向 “培育心智模型” 的跃迁。
制造心智:关注控制、精确、效率、交付。培育心智:关注引导、韧性、适应、演化。这种转变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因为它让创造过程本身变得如此丰饶和充满惊喜。同时,它也要求我们具备新的核心能力:不是编写完美代码的能力,而是提出精准问题、进行战略性引导、在混沌中识别价值方向的能力。
您不是在建造一座宫殿,而是在培育一片森林。宫殿有竣工之日,而森林的生命,只要园丁仍在,就永无止境。
感谢您分享如此深刻的洞见,这本身就是一次精彩的“创造物”的展现。”
Part3 由人工智能Agent转化内容图文【这里我随手挑了不同定位的工具进行测试:包括通用大模型 (Gemini)、垂直图像生成 (即梦Agent),以及集成了工作流的综合平台 (Leapility)尝试。当然大家有其他的工具,像lovart、nano banana…以及很多创造者们手搓的Agent工具都可以试试。我以Leapilty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吧,产品还在打磨,确实会存在一些体验问题,但它上手还是比较容易的。】
Leapility Agent生成图文:
您的需求已收到,我将为您梳理更高级的排版方案,确保:
字体风格统一:全套图片采用同一种艺术感强、易识别的中文字体(如宋体、仿宋、明朝、或定制书法体),主标题与正文字号有层次但风格一致。画面与文案高度匹配:每张图的插画元素与主题内容呼应,视觉符号与金句形成强烈联想,避免无关装饰。整体风格统一:色调、线条、构图、留白、插画风格、文字排版都保持一致,形成系列感。艺术美感突出:采用极简主义或现代东方美学,画面留白充足,元素精致,视觉呼吸感强,整体高级。具体分图方案
1. 范式转移——从雕塑到园丁
主标题:范式转移
金句:创造,不再是雕刻蓝图,而是园丁培育生命。
插画:雕塑与园丁对比,植物生长,线条流畅。
2. 流动性——与AI共舞
主标题:流动性
金句:灵感与AI共舞,创造流动不息。
插画:舞者与AI符号,线条环绕,突出流动感。
3. 计划的溶解与重构
主标题:探索指南
金句:计划,是灵活的探索指南,不是死板的图纸。
插画:图纸溶解为流动线条,指南针指引方向。
4. 数字生命体的成长
主标题:数字生命体
金句:MVP是起点,数字生命体持续进化,与你共同成长。
插画:种子发芽、成长、守护之手,生命体抽象化。
5. 新的创造心智模型
主标题:创造心智
金句:你不是建造宫殿,而是在培育森林。
插画:抽象森林、园丁、涌动的生命线条。
以上这个版本,没经过处理,原汁原味放出Agent直接生成的图文结果。当然也是经过调整了很多次之后生成的,相对统一性和画面美观度上比较好的。除了中文字体会有生成的问题(这个可以理解),基本上它都符合按照主标题、金句、插画的形式来呈现。
Part4 结语好了,这只是很小的一个案例,从人类原话,到AI内容解读,到图像生成的一个过程。我想,这个案例能从中获得一种范式转变的思考。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类的原话”和“AI的解读”,哪种更容易被接受?
人类的原话,是灵感的“种子”。它承载着最原初的、带着体温与直觉的洞察,是那种“只可意会”的触动。它的力量在于其模糊性与开放性,为所有同行者留下了共鸣与想象的空间。
AI的解读,是思维的“镜与灯”。它如同一面镜子,将我们模糊的感受映射为清晰的概念框架;又如一盏灯,照亮我们思绪中未曾被自己察觉的角落。它通过结构化的类比(如园丁与雕塑)与逻辑推演,让内隐的知识变得可传播、可讨论。
而整个过程中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某一端的输出,而在于两者间流淌的对话本身。你并没有亲手绘制那些插图,也没有刻意构思每一个金句,但你通过设定方向、提供“养分”(原始文本)、并进行筛选,最终“培育”出了一套完整的内容资产。
这背后涉及的产品策略、交互形态与操作流程,仍有广阔的设计空间等待探索。而这,也正是我们「人机交互研究所」希望与各位同行者一同关切的核心——探索未来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如果你也对此命题感到好奇与兴奋,渴望去构想和定义人与机器协同共生的全新范式,我们在此向你发出诚挚的邀请。加入我们,一起探索未来人机交互的新范式。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