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138 :中国风味与古典废墟如何塑造18世纪花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0:13 1

摘要:花园建筑在18世纪相较于公共建筑和家庭建筑,具有造价较低和美学实验自由度高的显著优势。这种特性使得它成为个人爱好和艺术表达的理想载体,尤其是在洛可可风格盛行时期。洛可可建筑在德国和奥地利主要局限于房屋外表装饰,而在英国和法国,则通过花园设计展现出更狂野和不切实

1、花园建筑在18世纪相较于公共建筑和家庭建筑,具有造价较低和美学实验自由度高的显著优势。这种特性使得它成为个人爱好和艺术表达的理想载体,尤其是在洛可可风格盛行时期。洛可可建筑在德国和奥地利主要局限于房屋外表装饰,而在英国和法国,则通过花园设计展现出更狂野和不切实际的形态。花园建筑的低成本意味着即使设计失败,也不会被视为严重失误,这鼓励了建筑师和贵族大胆尝试异国元素和幻想主题。例如,在斯托公馆修建期间,乔治二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亲王在邱镇建造的花园就体现了这种自由精神,它后来演变为现代植物园的前身。亲王在早逝前已制定了水流和植种的总体计划,而建筑师钱伯斯则为其添加了许多亭台作为装饰。这种个人化的表达不仅反映了贵族的财富和品味,还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象征。花园建筑因而成为18世纪艺术创新的试验场,融合了自然与人工,推动了对传统建筑规则的突破。通过这种形式,罗可可的曲线和装饰元素得以在户外空间中尽情发挥,为后来的浪漫主义园林设计奠定基础。

图5-60 威廉·钱伯斯爵士设计的邱镇宝塔,1761年建,版画作者威廉·马洛,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2、邱镇花园是18世纪英国花园建筑的典范,由弗雷德里克亲王发起,建筑师威廉·钱伯斯爵士负责设计。亲王在过世前已规划了水流和植种的总体布局,钱伯斯则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多个亭台,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宝塔,建于1761年。这座宝塔高耸于乡村背景中,以其弧线形顶、镀金塔尖、奔腾的飞龙和精致的廊台成为引人注目的地标。钱伯斯声称设计时参考了中国建筑模型,但细节多为凭空想象,体现了洛可可风格的自由与幻想。宝塔不仅作为装饰,还通过风铃金钟和茶文化体验,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神秘的中国。版画家威廉·马洛的作品进一步传播了这一形象,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邱镇花园的中国元素代表了欧洲对东方的浪漫化想象,它不受现实约束,允许建筑师和游客在幻想中探索异国风情。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花园的视觉吸引力,还反映了18世纪贵族对异国情调的追求,通过建筑将日常空间转化为梦幻世界,强化了花园作为逃避现实和激发想象力的场所。

3、中国风味在18世纪花园建筑中之所以吸引人,源于中国的遥远和神秘,它不受西方艺术规则的束缚,为建筑师提供了无限的创作自由。与罗马不同,中国不涉及政治或艺术教条,因此设计师可以随意涉猎宝塔、人物和风景元素,无需担心违背规程。这种自由使得中国风味与洛可可精神紧密结合,洛可可的曲线、装饰和嬉戏性与中国式元素的幻想混合,产生了独特的美学效果。例如,在邱镇宝塔的设计中,钱伯斯将镀金飞龙和弧线顶与罗可可的华丽细节结合,创造出既荒唐又引人入胜的建筑。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视觉上,还通过体验强化:游客在宝塔阴影下品茶,聆听钟声,想象异国仪式,从而将真实世界扩展为奇思妙想。中国风味因而成为一种艺术逃避,它挑战了传统建筑的理性,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这种趋势在18世纪欧洲广泛传播,反映了启蒙时代对异质文化的探索,以及人类通过艺术寻求超越日常的渴望。

图5-61 法国塞纳-瓦兹的雷斯荒漠中国山庄,1785年,版画取自勒·鲁热所作《新式花园细目》卷十三。

4、中国风味作为一种时尚潮流,在18世纪20年代兴起并持续整个世纪,在英国和法国尤为盛行。它通过所谓的“英国式中国花园”传播,这些花园通常以蜿蜒曲折的小径连接不同景观,引导游客经历一系列想象力丰富的场景。在法国,雷斯荒漠花园是典型例子,它拥有中国山庄等建筑,装饰奢华,配有金色和彩色元素,甚至在版画中描绘了身着官服的跟班,增强了异国情调。这种花园设计强调臆想成分,让观众在游览时如同浏览一份想象力菜单,从一处景观到另一处,体验不断变化的梦幻氛围。中国风味的流行不仅源于贸易和文化交流,还反映了欧洲社会对东方的理想化想象,它成为贵族展示财富和世界主义身份的方式。相比之下,英国花园更注重自然与人工的平衡,而法国则倾向于夸张的幻想,但这种差异共同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通过这种传播,中国风味融入本地文化,成为18世纪欧洲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和风景如画运动。

图5-62 法国塞纳-瓦兹的雷斯荒漠圆柱公馆,1780—1781年。

5、雷斯荒漠花园是18世纪法国园林的杰作,它包含中国山庄和圆柱公馆两个独特建筑,体现了中国风味与古典废墟的主题。中国山庄建于1785年,以其金色和彩色装饰著称,在勒·鲁热的版画中,它还配有一个身着官服的跟班,强化了异国奇思妙想。相比之下,圆柱公馆建于1780-1781年,设计更为荒唐:它形似一根巨大的有槽圆柱,但一半断开,砖砌抹灰,带有椭圆形窗孔,宛如炮口。委托者德·蒙维尔先生不注重实用,而是追求建筑的思想深度,通过这种废墟式设计引发人们对古代巨物的想象。圆柱公馆暗示了曾经的宏伟结构,如神庙或巨人凉亭,让观众在幻想中恢复其原貌,从而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这种对比展示了花园建筑如何融合不同文化元素:中国山庄代表异国风情的奢华与娱乐,而圆柱公馆则象征古典废墟的哲学内涵,共同营造出一个充满惊喜和反思的空间,体现了18世纪园林对情感和想象力的重视。

6、圆柱公馆作为古典废墟的象征,揭示了18世纪花园建筑中较阴暗的哲学主题:人在巨大环境中的无能为力和欢乐的恐惧感。这种设计通过不完整的柱子激发想象,让观众推论出曾经存在的庞然大物,从而在幻景中感到畏惧和缩小。它挑战了以人为衡量标准的理性世界,取代为激动人心的骚动,反映了“风景如画”理论的另一面。与蒲柏和伯林顿倡导的和谐花园不同,这种废墟美学强调自然和人的不可控力量,通过不完全理性的方法观察世界,赋予体验一种深刻的情感维度。德·蒙维尔和他的朋友在观看圆柱公馆时,可能不总是产生这些念头,但隐藏其中的思想深度促使人们反思生命短暂和宇宙浩瀚。这种主题在18世纪末逐渐流行,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兴起,它通过建筑将美学与哲学结合,让花园成为探索人类存在意义的场所。最终,废墟主题不仅丰富了园林艺术,还推动了文化思潮的转变,从启蒙理性转向对未知和崇高的追求。

来源:常思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