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能力超群,做事雷厉风行,可偏偏处处碰壁,始终无法真正“成事”?或是那种一时风光无限,转眼却跌落谷底,再也爬不起来的“强者”?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能力超群,做事雷厉风行,可偏偏处处碰壁,始终无法真正“成事”?或是那种一时风光无限,转眼却跌落谷底,再也爬不起来的“强者”?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明明很有才华,也很努力,却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是得罪了人,就是走错了路,最终一事无成。而另一些人,看似平平无奇,却总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最终走向成功。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是能力?是运气?还是背景?
其实,早在九百多年前,司马光就在《资治通鉴》中给出了答案——不懂进退,再强也白费。
这部写尽中国1300年历史的巨著,用无数血泪教训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味地往前冲,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今天,我们就从《资治通鉴》中选取几个经典故事,看看那些不懂进退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的;而那些懂得审时度势的人,又是如何笑到最后的。
韩信,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军事天才之一。
他出身贫寒,却凭借超凡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这些经典战例,至今仍被传颂。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王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兵仙”,最终却被吕后设计,惨死于长乐宫中。
为什么?
因为他只懂得“进”,却不懂得“退”。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韩信手握重兵,占据齐地。项羽派武涉游说他三分天下,谋士蒯通也多次劝他自立为王。
可韩信却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他念及刘邦的知遇之恩,拒绝了自立的机会,继续为刘邦卖命。这看似是“忠义”,实则是政治上的幼稚。
天下未定时,刘邦需要他这员大将,自然对他百般笼络。可天下已定,一个功高震主、手握兵权的将领,就成了皇帝最大的威胁。
韩信却浑然不觉。
他被封为楚王后,依然不知收敛。出行用天子仪仗,收留刘邦通缉的项羽旧部……种种行为,都触犯了帝王大忌。
后来被贬为淮阴侯,他仍不知进退,经常称病不朝,还在私下里抱怨:“羞与绛、灌等同列。”(意思是羞与周勃、灌婴这些人为伍)
最终,在刘邦外出平叛时,吕后与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以谋反罪名处死。临死前,韩信仰天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他后悔的不是自己的傲慢与无知,而是当初没有自立为王。
可悲可叹!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此评价道:“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意思是:韩信自己用市侩的心思谋取利益,却希望别人用君子的心胸对待他,这怎么可能呢?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当你功高震主时,要么急流勇退,要么取而代之,绝不可夹在中间,既不让位,又不夺权。
可惜韩信两样都没选,最终只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如果说韩信是“不懂退”的典型,那么袁绍就是“不懂进”的代表。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讨董卓后,他迅速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
当时,他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实力远胜曹操。然而,在决定北方归属的官渡之战中,他却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
为什么实力悬殊如此之大,袁绍却输得这么惨?根本原因在于:他该进的时候不进,该断的时候不断。
官渡之战前,谋士田丰建议:“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意思是:曹操善于用兵,我们不要急于决战,应该打持久战,消耗他的实力。
袁绍不听。
谋士沮授又建议:“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意思是:我们兵多粮足,应该打持久战;曹操兵少粮缺,希望速战速决。我们应该避其锋芒,拖垮他。
袁绍还是不听。
他一意孤行,非要与曹操决战。可当真要决战时,他又犹豫不决。
曹操亲自率兵偷袭乌巢,焚烧袁绍的粮草。大将张郃建议立即救援乌巢,袁绍却决定去攻打曹操大营。结果,乌巢失守,粮草被烧,军心大乱。张郃见大势已去,投降曹操。
袁绍仓皇逃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资治通鉴》记载,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心胸狭窄,猜忌多疑。该进的时候,他犹豫不决;该退的时候,他又固执己见。这样的人,纵有十万大军,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
该争取的时候不敢争取,该放弃的时候又不舍得放弃。结果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人生如棋,有时候一步错,步步错。懂得在关键时刻果断进取,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
说完两个反面教材,我们来看一个正面的典范——唐朝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再造大唐的擎天之柱。
他手握重兵二十余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其间奸臣当道,宦官专权,多少文臣武将被贬被杀,唯独郭子仪始终屹立不倒,享尽荣华,寿终正寝。
他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该进时进,该退时退。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临危受命,率军平叛。他浴血奋战,收复长安、洛阳,立下不世之功。这是“进”——国家有难,挺身而出。
叛乱平定后,皇帝猜忌他功高震主,剥夺他的兵权。他毫无怨言,交出兵权,回家养老。这是“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后来吐蕃入侵,长安再次沦陷,皇帝又想起他,重新启用。他再次出征,击退吐蕃,收复长安。之后又被剥夺兵权,他又坦然接受。
如此反复多次,他从不抱怨,也从不居功自傲。
更难得的是,他对所有人都以礼相待,哪怕是政敌和宦官。
宦官鱼朝恩曾挖了他父亲的坟墓,朝野震动,大家都以为郭子仪必定报复。
谁知郭子仪入朝后,哭着对皇帝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他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说是自己带兵无方,士兵们挖人坟墓的事多了,所以这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不关别人的事。
这番话让鱼朝恩羞愧难当,也让皇帝感动不已。
还有一次,鱼朝恩邀请他赴宴。有人提醒他可能是“鸿门宴”,劝他不要去。郭子仪不听,只带了几个家僮前往。
鱼朝恩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大胆。
郭子仪说:“你不是要杀我吗?我要是带兵来,咱们就打起来;我独自来,你要杀就杀吧。”
鱼朝恩感动得流泪说:“如果不是您这样的长者,谁能不怀疑呢?”
从此,鱼朝恩成了郭子仪的保护者。
《资治通鉴》评价郭子仪:“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至大官、为名臣者甚众。”
功高盖主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人不妒,穷奢极欲而人不非议——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郭子仪的智慧,就在于他深谙进退之道。
该担当的时候,他义无反顾;该放手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对上不居功,对下不傲慢,对敌不记仇。
这样的人,怎能不善始善终?
结束语读《资治通鉴》,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韵。千百年来,人性的弱点从未改变——得意时忘形,失意时颓丧;该进时退缩,该退时贪婪。
韩信、袁绍、郭子仪……他们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重演。
那个能力超群却处处碰壁的同事,是不是像极了只知进不知退的韩信?那个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的朋友,是不是颇有几分袁绍的影子?而那个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的前辈,是不是暗合了郭子仪的处世哲学?
人生最大的智慧,不是一味向前冲,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加速,什么时候该刹车。
在职场上,不要以为能力强就万事大吉。该表现时要表现,该谦让时要谦让。功劳再大,也不要功高震主;成绩再突出,也要懂得分享。
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得理不饶人。该争取时据理力争,该退让时得体退出。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在人生抉择上,不要固执己见。该进取时勇敢前行,该放弃时果断转身。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进退者才是真英雄。
《资治通鉴》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夫进退之宜,非贤达孰能处之?”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该进时如猛虎,该退时如潜龙。既不辜负自己的才华,也不挑战人性的底线。
毕竟,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最懂节奏的。
不懂进退,再强也白费。
来源:叮叮当当1841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