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见文谓诸子百家:“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治国观乃至民族性格。”这样的观点与总结没有一点问题,然单纯以法家治国的秦朝14年二世即灭。依据现在社会政治、经济、运转的形态及对外政策来看,实际上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与影响后世的是儒家。如“为人民服务”,“睦邻友好”,“亲诚
真正塑造了中华民族价值观、治国观及民族信仰、性格、精神的,提供了治国思想方略与治世化民教义的,是儒家。
见文谓诸子百家:“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治国观乃至民族性格。”这样的观点与总结没有一点问题,然单纯以法家治国的秦朝14年二世即灭。依据现在社会政治、经济、运转的形态及对外政策来看,实际上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与影响后世的是儒家。如“为人民服务”,“睦邻友好”,“亲诚惠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尚和合”,“协和万邦”,“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之精神实质和社会上普遍遵循的“诚信原则”,“孝道”之传统,几乎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政治与外交之所有的指向之理论、政策、理念、构想,无一不与儒家相关;无一不是出自儒家;无一不蕴含着儒家治理思维;无一不充满着儒家思想底色。
然而,知史与做学问有本质上的不同。叙述历史讲知识多属于“记问之学”,而做学问学术要有个人研究出来的,有别于公开的通用的学术资料的,属于自己的——真刀真枪、潜心研习之所得之形成自己结构化、系统化的东西。因此这也是还原历史真相的东西,当所作的“学问”与历史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亦或很多东西亦出自“史”,才是真正的学问才能作出真正的学问,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五经亦史”“亦经亦史”“亦子亦史”。史即经,经即史。《春秋》(公羊三传)是史,《尚书》《礼经》(三礼)是史,《易经》《诗经》亦史,《论语》亦是史,诸子亦然。当然清楚,无论是谁一篇文章均无法做到把不同的或有别于文章立意的内容贯融其中(当然要看作者的经史学的程度、发文能否兼顾与行文的习惯)。
故知“史”述“史”,而不深耕“经”,是做不出真学问、好学问,能够还原历史和史学真相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何况现在的道听途说者、无知无聊的发评帖子。如“文景之治”虽始为“黄老”名为黄老,但落到实处的其实都是儒家的。因为道家的东西悬空、不接地气,这点与墨家如出一辙”,缘其没有根本,没有治世实用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的“致用”的东西,除了一时的效果根本不具备可持续性的治理效果,连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故最终会导致国家社会失序、混乱,道墨两家的东西根本不实用,其因在不可持续,纯法家的东西更在一时(见上述)。 故不是自己研究的背书的东西,以及一些公开的通用的学术资料里的东西,在我这里根本过不去。
故此想说的是,千古以来能够治国治世的唯有儒家一家,历史实证及到强大中华的今天,说明历史的选择是何等的伟大正确!历史证明,除了儒家儒术,其它子家在治国治世理政化民上都远远不及,甚至可以说都不具备国家社会治理功能,尤其是墨家、道家。历史与依据证明,墨家“兼爱交利”以及“非攻”,实则表面光鲜内里败絮,在战国时期根本行不通,就是不切合实际的一厢情愿,皆无法实践实行的矛盾体,完全无法解开的亖疙瘩。现在即可证明,在国人的思想意识精神世界中,都是儒家的思想文化,毫无墨家的影子。墨家早已绝了根本,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即使挖出来再怎么捧台也无济于事,只能望洋兴叹、白日做梦了!
而儒家的核心思想“三纲五常”,是天道地道人道,绝非什么等级制度,而阶级、等级是自然法则之自然形成的。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始终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且人世间,根本就没有/也从来没有,所谓的(绝对的)平等,其所谓平等、民主、自由口号,都是思想殖民的圈套话术罢了。试问,搬砖的能和有私人飞机的是一个阶级等级么?此前用直升机送一碗馄饨到高尔夫球场的,是环卫工人、送外卖小哥可以享受的待遇条件么?这不是阶级等级是什么?让你去代替任正非你行么?让马云和你换换工作你干得了么,这如何进行平等?
然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绝非孔子被扣帽子的所谓强调“等级制度”“等级观念”,而是孔子在强调担心的等级秩序混乱,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所导致国家、社会伦理道德缺失、国家混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其实春秋(末期)期间就是这样的状况。现在不少人污蔑攻击孔子儒家,强调提倡“等级制度”“等级观念”,把“三纲五常”也贴上了这样的标签,这可真是“无知白吃叫门——算是无知白吃道家了”!
孔子儒家并非保守注重维护等级制度,孔子强调担心的是伦理关系缺失、等级秩序混乱,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国家和社会伦理纲常缺失,国家社会混乱,异端横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儒家思想,千古以来,始终一以贯之,一脉传承,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之“三纲”并非注重强调等级制度,实乃所强调的是国家治理之大本,讲的是对伦理关系的重视与维护,目的是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大治发展。
墨家的东西,太幼稚太理想化,今人不能以墨家的科技优势与其治国无用掩盖抵消混为一谈,尤其是墨家思想的致命缺陷之“无父无君”,会导致阶级秩序混乱,让整个国家、社会、家庭尽皆失序、陷入混乱,何其治国?道墨两家反对诋毁儒家,最终却让儒家来兜底,墨家一个自发形成的黑社会组织,虽其“非攻”反对侵略战争,而以“正义”之名居为裁判来裁定各诸侯国间的战争出兵是否“正义”,试问,“正义”一词本出于儒家,墨家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正确逻辑之定义。看看,一边天天喊着“非攻”的口号,一边又帮人在打仗,不是今天攻这个就是明天打那个,天天不是杀人就在“调兵”打仗的路上——这就是墨家的“兼爱”“非攻”,自相矛盾,可笑不?墨家为何被灭?自然有因果。
儒家反对“犯上作乱”,国家失序不稳。故战乱失序,是孔子儒家最担心的,最不想看到的和使命责任所拯救的——这就是孔子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均出自《论语·颜渊》)“任重而道远”救世成就千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意。故自周朝已降至清朝都是儒家儒家儒术的仁政礼治、以礼为主、以刑为辅才能够成功和长久的朝代,才是中华文明文化道统根脉传承到今天、支撑中华崛起从新站起来、走到世界舞台中心的。
墨家的东西不可用,其实道家的东西同样如此。自西汉的“黄老之学”(黄老纯之说,属炮制借用概念而已)的“无为而治”虽适应当时“休养生息”,但到汉文帝后期尤其是景帝(后期)朝廷、社会已出现巨大问题了。由于“无为而治”导致从上到下不作为或躺平、致使朝政混乱、外戚干政、派系对冲、国家大计/利民政策根本无法下传落到实处,再就是地方豪绅势力逐渐做大,横行乡里,社会再无伦理公正,人与人之间早已没有了尊重仁爱诚信最基本的伦理关系,整个社会国家道德沦丧,已触及失序崩溃的边缘,改朝换代的临界点。
这就是董仲舒汉武帝刘彻“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原因之一,故自此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官方意识形态的核心,成为中国人的信仰、理念、教义、价值观。支撑中华民族不断浴火重生、从衰落走向强盛强大,惠及万古。
结语
该文写得不错,应是文科出身,知识性很强,有理论性、史学特征,客观公正的叙述(没有抬哪家打压哪家),也有自己的思考。但虽中正亦有广博,但于诸子百家亦如走马观花,明显感性认识的知识而显浮泛。故此文属于学院派风格,还有点学生气(教材中教授的浮泛东西)之背书的印记,即为教材里肤浅的、表面性的与网上AI上公开的浮泛的东西之显现雷同。
一言以蔽之,真正塑造了中华民族价值观、治国观、民族性格信仰精神的是儒家,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儒家,真正能够治国治世化民和影响久远的是儒家思想。
湖山林清风
2025年11月12日
来源:湖山林清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