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歌,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安乐,充盈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悠扬婉转的旋律、直抒胸臆的歌词,牵系着炎黄子孙的情感共鸣,流淌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自信。
盛世年华,岁月匆匆
寻迹神州大地千百年间的不息鸣响
它曼妙轻盈,它荡气回肠
它将古老沧桑的历史传奇
和质朴绵长的生活情思
一一呈现
这是东方的声音,这是中国的声音
奏响恢宏之乐于广阔天地
奏响华美之乐于锦绣山河
奏响婉约之乐于故土乡情
放歌千年
越唱越自信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民生而志,咏歌所含
光影织梦,金声灿响
灯火熠熠,民族舞台
这一次,我们因乐相逢
拥抱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乐音雄”
以“热血真情”镌刻人生华章
以“音乐内核”咏颂中华之志
以“全球视野”向世界传唱
听中国,来榆林
看世界,在中国
PART01
四海和声,山河壮歌
The voice of China
民歌,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千年时光构建的家园,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安乐,充盈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悠扬婉转的旋律、直抒胸臆的歌词,牵系着炎黄子孙的情感共鸣,流淌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自信。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榆林文旅对外宣传交流,8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榆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4全国民歌展演活动在榆林市体育中心隆重开幕。
从广袤草原到黄土高坡,从山间田野到江河两岸,从老一辈艺术家到新一代音乐人,全国各地热爱民歌的朋友们相约开唱。文脉赓续,血脉相融,伴着相同的脉搏声,他们用中国民歌传承文化根脉,用原声天籁唱响华夏之声。是经典,是传奇,是生活,是梦想,更是所有。
一首首旋律、一句句歌词,是唱出来的民歌史,是听得到的中华情,更是岁月无法磨灭的血脉相连。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传统歌曲汇聚一堂,跨越时空的界限,在这里交织成一首首动人心魄的乐章,让观众在韵律中回溯中国历史,在歌词中了解民族文化。每当变幻,中国人共同的回忆,常在心间;风再起时,依旧吹诵着五千年的故事。
PART02
谱不辍弦歌,续文化薪火
The voice of China
千百年来,黄土文化的厚重、游牧农耕的碰撞、红色文化的铿锵和古城江浙文化的温润,众多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错相融,塑造了兼容并蓄、璀璨多元的榆林文化,孕育出异彩纷呈、数不胜数的民俗瑰宝。
源自民间,植根于黄土的陕北民歌,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他们将一腔赤忱和万般柔情交付于生养自己的土地,在时光的洗炼、时代的铿锵中,转化成一首扎根千年的诗篇。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歌不仅仅是陕北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瑰宝。近年来,陕北民歌多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从民间音乐到艺术奇葩,从黄土高原到世界舞台,如今的陕北民歌早已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限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窗口。
在这场华彩纷呈的民歌盛宴背后,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文化长河,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文滋养。榆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全市范围内共有7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565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986年国务院命名榆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2023年被文旅部确定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
PART03
古城风华茂,文蕴共生荣
The voice of China
首善之区榆阳,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历经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至明代成为边疆重镇。漫长岁月、无尽色彩将榆阳渲染成一座厚重又丰富的古城。
历史的厚重感,从“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榆林古城里流淌而出。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六座城楼齐整排布,肃穆之中隐有穿越六百多年的金戈之声。
青砖黛瓦,市井长巷,庭院深深,寄予着人们的乡愁。著名作家老舍在《绿柳清泉的榆林》中写道:“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因此也被称为“小北京”。
塞上金汤,历史掠影。作为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镇北台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时间以地为纸,以天为砚,用神秘而持久的力量,延续着这片土地古老深厚的文化根脉,也赋予其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光阴的故事被奔流不息的榆溪河记录在册,红石峡便在这漫长细腻的韵律间,流淌出大自然最动听的召唤。
从历史底蕴到山水胜景,从户外露营到乡村民宿,榆阳立足当地实际情况,整合当地特色资源,积极探索推进“旅游+”发展新格局,将乡土特产、历史古迹、人文风韵“串珠成链”,绘就特色足、创新强、产业富的文旅融合“新图景”。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阳境内收录各类文物点141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3类256项。这里是陕北美食之乡,羊杂碎、拼三鲜、炖羊肉……一蔬一饭,千滋百味,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饮食文化。这里是“中国民歌之乡”,信天游高亢嘹亮、榆林小曲独具风韵、陕北说书粗犷豪放……榆阳人用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讲述着它的故事。
PART04
山河拥盛景,古韵抒华章
The voice of China
榆林,历史文化灿烂深厚。境内多处发现全国罕见的旧石器、中石器文化遗址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这些遥远的时光和故事,孕育出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滋养城市的文化底蕴,成为独一无二的文明印记。
这里有距今4300多年历史的石峁遗址、1600年前大夏故都统万城遗址,还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以及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九曲黄河与万里长城在这里交汇,大漠风光与黄土风情在这里并存,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明在这里融合,古城江浙文化隐逸着道不尽的袅袅余韵……众多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淌着五千年的文明与辉煌。它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蜿蜒东流,切穿无数峡谷、冲出千里大弯、塑造广袤平原,在榆林磅礴入陕。它承载着祖先的来路,是滋养万物生息的根本,更孕育了灿如“满天星斗”的古老文明,以博大的胸襟和包容见证着这座城市厚重多彩的文化篇章。
长城,蜿蜒浩荡,风骨磊落。连绵起伏的躯体承载着文明传奇,雄浑厚重的墙体镌刻着华夏盛名。延绥镇明长城三十六营堡,生成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明印记。它们的名字有着或长或短的历史,也有着精彩纷呈的故事。
岁月失语,但历史掷地有声。在这片土地之上,有多少为人称道的奇伟,就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坚守,有多少寂静无声的瑰丽,就有多少喧腾不息的情意。一段段峥嵘岁月,化作星火燎原的红色基因,镌刻出榆林的辉煌与荣光。
人道古城风景好,不在江南在塞边。这里有造化的神奇,亦有岁月的馈赠。不论是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的地质奇迹,还是莲花辿色彩斑斓变化的奇诡秘境,抑或是无定河湿地万物和鸣的生态赞歌,都裹挟着山温水软的柔情,聚满生生不息的热望。
时光指纹,大地年轮,波浪谷着天地之色,敛山水为画,将自然的容颜尽绘于此;清透碧蓝的水面微荡着涟漪,红碱淖和碧鳞湾随着季节的韵动从层层波光中醒来。山峦绵延,水波潋滟,兼具清丽时俏之容、千古诗意之美、风流不绝之趣。
从大美榆阳的锦绣到天下横山的雄奇,从神奇神木的神秀到千年府州的厚重,从阜美靖边的多彩到定边花海的浪漫,从秦汉名邦的深远到千年米脂的典雅,从山水葭州的从容到魅力吴堡的灵秀,从山水清涧的空灵到自在子洲的悠扬,大自然瞬间流动的美妙,在这片土地上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历史悠久,文脉绵延,绽放出璀璨的光华;山水共生,长林丰草,孕育出低调的绮丽;黄土厚重,高山起伏,滋养出特立独行的地道风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日升月落间收获造物的犒赏。
羊道是榆林专属的风味记忆,从五脏六腑到皮肉骨髓搭配各色食材,以陕北菜系的烹调方法制作出一道视觉与味觉并存的美食盛宴。羊杂碎、杂面、洋芋擦擦、大烩菜、拼三鲜等,散发着人间烟火的活色生香。还有历经岁月凝练的特色小吃,一食一味都蕴藏着美食之城的含蓄与率性。
灿烂的榆林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色彩;勤劳的榆林人民,每天都在演绎新的精彩。这里有余韵悠长的婉转,有热情似火的炽烈,也有细致入微的精巧。这里的人们用手工技艺落地生花,赋予了历史传承的生命。
相见在榆林,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文脉如水,文化浸心。既见“民歌”,云胡不喜。重游历史长河,最流连忘返的依旧是那动人的经典民乐;跨越千年时空,最动人心弦的必然是文化盛世的时代强音。这一次,让声音颂扬古今,让盛世绽放今朝,让世界听见中国。
来源:看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