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00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睡个好觉成了越来越多成年人的“奢侈品”。
尤其是中老年人,头一沾枕头脑子还在转,翻来覆去到半夜;年轻人也不好过,压力大、焦虑多,明明很困,却怎么也睡不踏实。
失眠,不只是“睡不着”那么简单。它可能带来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甚至影响心理健康。
但你知道吗?有一种菜,55元一斤,看着不起眼,却是“天然的褪黑素工厂”。三天两头吃一次,能让你一觉睡到天亮。
很多人把失眠归咎于压力大、心事多。但其实,失眠是一种病,叫做“失眠障碍”,已经被《中国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版)》正式列入临床疾病范畴。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全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近一半被长期失眠困扰。
而这类人群,患上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的风险几乎是正常人的2到3倍。
所以,别再说“忍忍就过去了”,长期失眠必须引起重视。
想要睡得好,靠的不是“熬到极限”,而是大脑里一种叫褪黑素的激素。
褪黑素是一种由大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在晚上分泌最多,能调节昼夜节律、促进入睡。
但问题是,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逐年减少。40岁之后,身体合成褪黑素的能力会下降60%以上。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年轻时睡得像死猪,一上了年纪却怎么都睡不着。
所以,如果你总是入睡困难、半夜易醒、睡不深,很可能是身体里褪黑素不足了。
那怎么办?补褪黑素吗?市面上确实有不少褪黑素片,但长期吃会干扰身体自身分泌机制,反而越吃越睡不着。
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是从食物中“吃”回褪黑素。
说到这里,终于要揭晓答案了——这个55元一斤的助眠菜,就是:百合。
很多人觉得百合只是用来煲汤的“配角”,其实它是国家卫健委认证的药食同源植物,中医也称它为“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佳品。
但你可能不知道,百合中含有的关键成分——秋水仙碱、百合多糖、皂苷类物质,被研究证实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尤其是百合中的百合多糖,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如GABA)水平,帮助大脑“降速”,让人更容易入睡。
2021年发表在《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
连续食用鲜百合14天,失眠患者的入睡时间平均缩短了32分钟,夜间醒来次数减少了40%以上。
这还只是普通的鲜百合,如果搭配一些其他助眠食材(比如莲子、酸枣仁、牛奶等),助眠效果更上一层楼。
· 鲜百合含水量高、营养活性更强,助眠效果明显;
· 干百合经过硫磺熏蒸,口感虽好,但营养大打折扣。
建议优先选择鲜百合,价格虽贵(约55元/斤),但效果更实在。
2. 三天两头吃一次,别天天吃
百合性微寒,吃多了容易伤脾胃,特别是本身脾胃虚寒、经常腹泻的人要适量。
一般建议:每周吃3次,每次50克鲜百合即可,不需要天天吃。
3. 搭配吃,效果翻倍
百合单吃味道清淡,建议搭配这些食材一起煮:
· 百合+莲子+红枣:补气养血、安神助眠;
· 百合+酸枣仁粉+牛奶:促进褪黑素分泌,改善睡眠质量;
· 百合银耳羹:润肺养颜,适合干燥季节。
做法简单,用电饭锅煮或蒸熟即可,晚饭后1小时食用效果最佳。
靠吃百合入睡,只是“助攻”,真正稳住睡眠,还得靠好的生活习惯。下面这6个方法,做到了才算真的在“补觉”:
1. 固定作息:每天同一时间上床、起床,别熬夜补觉,别睡懒觉。
2. 睡前远离手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大脑越来越兴奋。
3. 营造黑暗环境:拉上窗帘,关掉夜灯,让褪黑素安心工作。
4. 晚饭吃七分饱:太饱或太饿都容易导致夜间醒来。
5. 睡前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大脑紧张。
6. 坚持运动:每周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深睡眠时间。
吃+练+养三管齐下,才是真正的“睡眠养生”王道。
很多人把失眠当成“小毛病”,靠硬抗、靠熬夜、靠药片。但时间久了,伤的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整个人的生活质量。
如果你也曾因为睡不好:
· 白天头昏脑涨,做事没劲;
· 脾气变差,记忆力下降;
· 越焦虑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焦虑……
那就试试从一盘百合开始,重新找回“入睡的感觉”。
毕竟,哪有什么“仙丹妙药”,真正的好睡眠,是一点一滴养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 中国睡眠研究会.
2. 《中国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3. 《百合多糖对失眠模型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1.
4. 国家卫健委《药食同源目录》2021年修订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小知识一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