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布到餐桌:刘明孝与梅见的一次生活思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9:20 1

摘要:在这个被信息洪流席卷、人人步履匆匆的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赛中:刷不完的社交动态、赶不完的工作deadline、追不完的潮流热点……我们总是急于向外探寻,却鲜少有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

在这个被信息洪流席卷、人人步履匆匆的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赛中:刷不完的社交动态、赶不完的工作deadline、追不完的潮流热点……我们总是急于向外探寻,却鲜少有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

其实,向外追逐或许并非生活的真谛,与艺术的邂逅便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回归之路。

我们与艺术的相遇,不是为了逃离这琐碎繁杂的生活,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融入生活、回归生活本身。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中,我们得以重新观察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安放那颗在尘世中漂泊已久的灵魂。

01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艺术对心灵的滋养,正是这种无用的珍贵。

它能为紧绷的神经按下“暂停键”,让被信息碎片割裂的注意力重新聚合。当代人的焦虑,往往源于身心分离——手指在屏幕上飞速滑动,思绪在多重任务间频繁切换,我们被外界的节奏裹挟,却渐渐模糊了自己的情绪轮廓,而艺术恰恰是帮我们重新锚定内心的锚点。

长沙地铁的“情绪转换站”及其衍生的“职场解痛站”便是例证。7月走红的心情日记墙与9月文昌阁站新增的互动空间,都用艺术化表达承接了都市人的情绪潮汐。

前者的“开心/不开心”按钮曾让保洁阿姨连续点击释放委屈,相关视频刷屏网络;后者则设置职场痛点投票器、解痛签抽取区,上班族在投票业绩压力痛、加班熬夜痛、抽取方案一稿过祈愿卡的互动中,将无形压力转化为具象表达。

有白领在消痛主题海报墙前拍照留言:盯着“消消消消炎”的魔性文字,突然觉得加班的火气都散了。这些瞬间的奇妙在于,看似无厘头的艺术设计,却能照见我们内心被日常忙碌掩盖的疲惫与无奈。

艺术的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教给我们什么新知,而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让心灵得以自我观照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不再是高效运转的零件,而是重新成为有血有肉、会痛会笑的人。

通过艺术的媒介,我们与那个被遗忘许久的内心重逢。看见它的挣扎,听见它的呼唤,接纳它的不完美。这种看见自己的能力,或许正是这个过度外向的时代里,最珍贵的内在资源。

02 在静穆的瓶花里找到自己

艺术的内观之力,不局限于公共空间的即时共鸣,也藏在创作者与笔墨对话的漫长时光里。

在一笔一画的沉淀中,人得以直面内心的困顿与渴望,最终在作品中照见完整的自我。

川美画家刘明孝与他的“瓶花系列”,便完美诠释了这份“在静穆中找到自己”的艺术修行。

早年自川美毕业并留校任教后,刘明孝曾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那时的他初出茅庐,尚未完全意识到在八大美院之一的四川美院,国画系教师举办个展所承载的期待,那理应代表国内一流的水平。然而,展览的反响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现场反应非常糟糕。

深受刺激的刘明孝,恨不得提前结束展览。他清楚地知道,张晓刚、何力平、唐允明、萧红等许多令他敬仰的艺术家,都曾从这扇门走出。他暗下决心,假以时日,自己也要成为那一支出墙的“红杏”,绽放得惊艳夺目。

这一沉淀,便是十年。黄桷坪的街巷里少了一个四处游玩的“耍娃”,多了一个在画室里奋笔不辍的青年。

1998年,34岁的刘明孝终于带着他的“瓶花系列”走出了画室。

所有的画作,都是这样的构图:大幅画面四周留白,正中央,安放着一把明清时代的中国椅,椅子上端放着一只青花瓷,青花瓷里插着一簇花草,花叶婆娑、神气活现。整个画面庄重、静穆、清雅、高级,透着浓浓的庙堂之气。就在你啧啧称羡时,突然发现,椅子顶上或脚下,却游着一只鱼,或趴着一只鸟,似乎要伺机而动,扑出画来。

个展之后,是研讨会。不出所料,反响极为热烈。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外交部、中国文化部以及各地美术馆收藏。

刘明孝画的,是他内观后沉淀的心性;而我们看的,其实是我们自己。他笔下的瓶花,始终带着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即便只有一朵,也绽放得从容自在,这份藏在笔墨里的唯美主义,源于他对生活始终葆有的期望与想象。

而这,正是内观所能滋养出的生命态度:在深刻的自我审视中,学会接纳所有不完美;在情绪的沉淀与表达中,依然保持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让每一次与艺术的相遇,都成为一次清晰的观心,滋养我们不断前行的心灵。

03 人人都是自己生活的 “内观者”

从画布上的观物、观心延伸开去,内观的终极意义,更在于引导我们成为生活的内观者。我们不必手握画笔、身处画室,才能与艺术相遇,艺术从不是少数人的专属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生活能力。

当你被烦躁情绪裹挟时,不妨学学刘明孝凝视一瓶花的样子,静下心来看看这份情绪从哪来、往哪去?不抗拒也不沉溺,只做个旁观者,看着它兴起、沉淀,最后慢慢归于平静。

刘明孝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内观”的艺术走出画室与展厅,在人群中生根?他的答案是:需要找到一个懂得东方生活诗学的载体。

于是,他选择了梅见青梅酒。梅见风雅在日常的理念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是一种能让画布上的哲思,与生活真正呼吸与共的可能。

于是,刘明孝专门绘制了《瓶花 梅见・开梅见喜》《瓶花 梅见・青梅煮酒》两幅画作,当他笔下那蕴含东方气韵的瓶花,化作梅见青梅酒的艺术酒标,艺术便跳出画廊的高墙,走进了餐桌的烟火气中。

艺术的落地远不止于此。梅见艺术馆展出了包括刘明孝在内的众多艺术家作品,搭建起无边界的艺术桥梁:如今,那些曾高悬于殿堂的画作,突破了物理空间的束缚,轻盈地抵达每个人的手机屏幕,让云端观展变得像刷朋友圈一样便捷随性,真正让生活的艺术融入日常。

“人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这句话的真谛,从来不是要求我们将生活打磨得完美无瑕,而是让我们学会通过内观的修炼,在平凡日常中发现诗意。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一次饭后的闲庭信步、一段与自己对话的独处时光,都能成为一首充满个人气韵的抒情诗。艺术,本质上就是这种既观照生活、也观照自己的能力,而这份能力的落地,也需要一个具象的载体,让内观的哲学真正扎根日常。

这场合作里,艺术完成了它最终的使命。它不再是悬挂于墙上的观赏品,而是借着一场向内的观照,融入了我们的呼吸、我们的餐桌,以及我们对待每一刻生活的态度之中。内观之路,亦是生活的艺术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终将在读懂画作的同时读懂自己,让每一个平凡日常,都因内观而闪耀出艺术的光芒。

来源:京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