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你的锋芒还撑不起你的格局时,你就该学会收敛棱角。
戒掉浮躁,不急于求成,也不妄自菲薄,那些看似“慢半拍”的坚持,终会酿成厚积薄发的惊喜。
要明白,真正的强大从不需要张扬,顶级的智慧往往藏在“拙”里。
越沉稳,越有力量;
越低调,越能行远。
记住:锐者易折,钝者难摧;躁者易乱,稳者易成;显者易妒,隐者易安。
不疾不徐,自有章法;
不骄不躁,自有前程。
有道是:杨修恃才遭杀身,祢衡逞口舌招祸;智者藏锋芒,愚者露锋芒;梅不与春争艳丽,竹不与松争挺拔;父不与子争高低,友不与朋争输赢;老不与少争意气,官不与民争名利……不逞一时之快,方得一世之安!
所以,任尔风吹浪打,我自稳坐钓鱼台;任尔喧嚣扰攘,我自守心向暖阳。
这也正如《菜根谭》中所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因此,你要能够沉住气,弯下腰,稳住心,做到有才华不张扬,有成就不炫耀,有底气不傲慢。
你越不纠结外界,内心越笃定;
你越专注脚下,前路越清晰。
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坚定地相信:慢一点,稳一点,才能走得远一点。
笃定的本质,是在世事浮沉中守住节奏,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醒。
是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扛过孤军奋战的时光,在反复沉淀中筑牢根基,在默默坚守中爱上“钝感”的自己。
而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钝感前行”。藏锋者胜,守拙者赢。
不要用言辞证明自己,要用行动沉淀自己;不要用张扬吸引目光,要用结果赢得尊重。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正如,曾国藩以“钝拙”处世,终成一代名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你最好能够向他学习!
曾国藩早年资质平庸,考秀才六次落榜,甚至被考官当众斥责“文理太浅”;打仗时,他更是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从不贪功冒进,只求稳扎稳打。
面对太平军的凶猛攻势,清军各路将领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却屡屡战败。
唯有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不追着战机跑,而是先筑营垒、挖壕沟、稳扎营盘,再慢慢推进。
有人嘲笑他“打仗像农民种地,慢吞吞没章法”,有人讥讽他“资质愚钝,难成大事”,甚至同僚也排挤他、皇帝也猜忌他。
但曾国藩从不在意他人评价,始终坚守“拙诚”之道。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他每日写日记自省,坚持读书练字,哪怕军务繁忙也从未间断;治军时,他不搞权谋算计,只用真心待士兵,赏罚分明,以身作则。
在攻打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时,曾国藩更是展现了极致的“钝感”。他率领湘军围城两年,不急于攻城,而是先切断天京的粮草供应和外援,一点点消耗敌军的实力。
期间,朝廷多次催促他速战速决,部下也屡屡请战,但曾国藩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战略节奏。
最终,天京被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凭借“钝拙”之功,成为晚清的“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湘军也成为晚清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他本人更是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因此,当你资质平平,或是身处困境、遭遇挫折之际,就得懂得“守拙”的道理。
要能够沉下心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积累沉淀,默默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能避开不必要的纷争,也能在暗中积蓄力量。
待到时机成熟,便能厚积薄发,朝着自己的目标稳步前行。
势必要以这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劲头,在默默坚守中突破困境,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蓝图。
而你若是想要达成这一目的,最好是能够将自己修到具有以下几种能力!
1、你要把自己修到,面对诱惑时能稳得住心神,不随波逐流。
2、你要把自己修到,遭遇非议时能沉得住气,不辩白、不纠结。
3、你要把自己修到,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不贪一时之利。
4、你要把自己修到,努力时不焦虑,等待时不慌张,得失皆坦然。
5、你要把自己修到,不纠结过往,不忧虑未来,只专注当下的每一步。
6、你要把自己修到,不攀附、不迎合、不嫉妒、不抱怨、不浮躁、不盲从、不纠结、不内耗。只专注自我成长,深耕自己的领域,不被外界干扰,全然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来源:心灵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