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本家剥削论是个伪命题,用事实说话;六七十年代大集体,当时没有资本家地主富农剥削,企业全部是国企,农村土地是集体的,每天起早贪黑,最高是十二个工分,富裕的地方一分值1角钱,大部分家庭还倒欠生产队里,进国企每个月三十元左右,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请问,剩余价值是
有一位网名叫“行稳致远338”的网民在网上发表了一段观点,其观点幼稚可笑,给人一种生编硬造、妄言穿凿的印象。其观点如下:
“资本家剥削论是个伪命题,用事实说话;六七十年代大集体,当时没有资本家地主富农剥削,企业全部是国企,农村土地是集体的,每天起早贪黑,最高是十二个工分,富裕的地方一分值1角钱,大部分家庭还倒欠生产队里,进国企每个月三十元左右,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请问,剩余价值是谁剥削了。”
这种信口开河令人发笑,本来不想揭穿他,但是这种观点又很唬人,严重一点说,这种谬论在网上传播下去,势必会影响被他所蛊惑的人,从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所以我就此论调进行了驳斥,以正本清源,排除错误思潮的影响。
我的驳斥:
这个论调表面上是“用事实说话”,但实际上存在严重的逻辑混淆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谬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驳:
1、“行稳致远338”混淆了“剥削”与“生活水平”二者之间的关系
该论调试图用前三十年“生活水平低”来证明“资本主义时代不存在剥削”,这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剥削是一个生产关系概念,而不是生活水平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剥削指的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生产资料所有者无偿占有的现象。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实行公有制,剩余价值理论上属于国家或集体,并用于公共积累和再生产,而不是被私人资本家占有。
因此,生活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定性剥削是否存在,而是要分析剩余价值的流向和使用方式。
2、驳斥“行稳致远338”口中计划经济下的所谓“隐性剥削”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和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用于国家积累,因此消费处于较低水平。然而这种国家积累,目的是使国家实力更快的壮大起来,以便尽早的拥有充分的实力应对中华民族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因此不存在“行稳致远338”所言的国家剥削人民,因为国家本身就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家没有实力,中华民族只有被列强欺凌的份。而前三十年节衣缩食所打下的工业家底,恰恰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础。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工业化、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巩固国防,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将农业和工业的剩余积累集中起来,用于全社会的战略性投资,如建设重工业、国防科技、基础设施和公共教育。这个过程,在学术界通常被称为 “原始积累” 或 “工农业剪刀差” ,其性质、目的和主体都与“剥削”有本质不同。
而目的是:为了国家整体的独立与安全(如“两弹一星”)、为了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水利、工业基地),而非私人利益。
人民是国家财富的主体:执行者是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而非私人资本家。
结果就是:形成的资产是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为后代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
结论
“行稳致远338”的论调的根本问题在于:歪曲了“剥削”的政治经济学定义,并将其简单等同于“生活贫困”,并以此为否认存在真正的剥削者找借口。
如果要真正“用事实说话”,就需要深入分析前三十年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的分配机制,以及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主人翁的地位,而不是毫无根据地用“没有资本家也有剥削存在”来诋毁前三十年。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