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友好·案例展播|烟台市创新打造“儿童友好+非遗传承”模式
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特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模式,从“1米视角”出发,出台了一批增进广大儿童及家庭福祉的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批让儿童更加可感可及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等民生项目,全省涌现出越来越多深受儿童欢迎的儿童友好空间,成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温馨家园。即日起,“齐鲁女性”推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案例展播,供参考借鉴。
烟台市创新打造
“儿童友好+非遗传承”模式
烟台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全面推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烟台市妇联以“儿童友好+非遗传承”为破题之钥,打造全省首个儿童友好非遗主题街区,构建起文化浸润、教育实践、儿童参与的非遗传承生态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的双向滋养,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注入深厚人文底色。
空间友好,打造儿童视角的非遗文化场景
以“一米高度看世界”为设计理念,对历史街区进行适儿化改造,设置趣味导览路线、儿童友好打卡墙等,将历史街巷转化为“可触摸、可互动、可创作”的文化课堂,让儿童在探索中触摸城市文脉。非遗工坊将操作台降至80厘米、配备童趣化工具包等“一米高度”设计,将青砖黛瓦的历史空间转变为儿童可亲近、可操作的沉浸式非遗传承场域。
教育赋能,构建“行走的非遗课堂”立体研学体系
推出“品重烟台·童承非遗”公益研学计划,全年开展50期活动,覆盖16项非遗技艺,设计50条非遗观摩路线,1000余名儿童参与体验。创新“静态观摩+动态体验”双轨模式,儿童不仅近距离接触非遗作品,更深度参与剪纸、盘扣等制作全流程,实现从“体验者”到“传承者”的认知跃迁。推出“非遗传承成长护照”,通过打卡盖章记录非遗体验足迹,让非遗教育成为“有温度的成长勋章”。
主体激活,搭建儿童参与的传承舞台
向全市儿童发布《非遗传承倡议书》,以“传承有我”的铮铮誓言,强化文化使命担当。开展“小小非遗讲解员”评选,选拔优秀儿童用童言童语讲述非遗故事。举办儿童非遗作品展,设立12个非遗体验摊位,涵盖剪纸、面塑、扎染、草编、甲骨文、鱼拓等,138件获奖佳作展现传统技艺与童趣视角的碰撞火花,真正实现“老技艺、新表达”,让非遗在儿童手中“活”起来、“潮”起来。以“培育有根基的文化传承者”为目标,以京剧、古诗词朗诵等非遗展演为纽带,将美的形式与善的导向、真的追求相结合,引导儿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资源整合,培育多元联动的非遗传承共同体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非遗传承共同体,形成可持续发展合力。市妇联联合教育、文旅等部门,统筹文化馆、学校、非遗传承人、巾帼志愿组织等资源,形成“政策—空间—活动—服务”闭环。在7家表现突出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建立“儿童友好非遗工坊”,开发适配儿童的非遗课程,持续跟踪儿童参与非遗传承过程,激活“可持续”的非遗传承动能。通过“非遗进万家”倡议,将非遗传承场景延伸至家庭,形成文化传承涟漪效应,通过亲子互动让文化自信浸润家风,成为儿童成长的深层精神力量。
编辑:崔玉婷
审校:翟佳
审核:陈颖
来源:文章千古事心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