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清明前,村东头的小李急着把黄瓜籽种进菜园。没过几天,倒春寒来了,刚冒芽的小苗全冻蔫了。我跟他说:“傻小子,没听过‘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后地温才稳,种子能扎根,你急这几天干啥?”后来他按我说的,清明后重新种,黄瓜长得又粗又壮,满架都是。
我种了四十多年地,看过不少化肥农药说明书,但最信的还是老辈人传下的农业谚语,这都是实打实的种地经验。
一、啥时候播种?老谚语比日历准
去年清明前,村东头的小李急着把黄瓜籽种进菜园。没过几天,倒春寒来了,刚冒芽的小苗全冻蔫了。我跟他说:“傻小子,没听过‘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后地温才稳,种子能扎根,你急这几天干啥?”后来他按我说的,清明后重新种,黄瓜长得又粗又壮,满架都是。
就说种小麦,“春分早,谷雨迟,清明播种正当时”,这话我记了一辈子。前几年,我贪早,春分就把麦种撒下去,结果刚出苗就遇霜冻,麦苗冻得发黄,后来补了两次苗才勉强有收成。打那以后,我年年清明前后种小麦,麦苗长得齐整,冬天抗冻,夏天也扛旱。
二、施肥咋下力?老话说得明白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话我打小就听我爹说。去年村里小王种白菜,只知道往地里撒尿素,结果白菜叶子又大又薄,一刮大风就断,还招了不少虫子。我教他,种之前先把腐熟的羊粪撒地里当底肥,白菜长到拳头大时再追点磷钾肥。今年他的白菜长得紧实,下锅炖着也香,见了我就说:“还是老法子管用。”
还有“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这可不是空话。前几年种玉米,我想省点事,没施底肥,想着后期多追点肥补上。结果小苗又黄又矮,跟隔壁施了底肥的地块比,差一大截。后来虽说追了三次肥,可玉米棒子还是比人家的小一圈,产量少了两成。现在不管种啥,我都先把底肥拌进土里,后期再按时追肥,庄稼长得就是不一样。
三、田间咋管理?老谚语藏着窍门
“中耕松土,赛过施肥”,这话我种棉花时体会最深。每年棉花长到半尺高,我都会拿着小锄头,顺着垄沟松一遍土,既能除尽杂草,又能让土壤透气。去年夏天雨水多,隔壁老张家的棉花地没松土,根都泡烂了,叶子哗哗掉。我家的松过土,水渗得快,棉花根长得壮,结的棉桃一个比一个大,最后收的棉花比他家多了三分之一。
“旱浇苗,涝浇根”更是救过我的庄稼。前年夏天大旱,地里裂得能塞进手指头,有人直接大水漫灌,结果水都渗到深层土,小苗还是渴。我照着老话说,只浇小苗根部周围,水少还管用,小苗很快就缓过来了。后来又连下几天雨,我赶紧在玉米地旁边挖了排水沟,把水排出去,防止烂根。最后我家的玉米没怎么减产,全靠这句老话提醒。
四、防灾咋提前?老谚语帮你避坑
“麦收八十三场雨,伏雨赛黄金”,去年麦收前,8月、3月都下了透雨,就差收割前一场雨。我天天早起听天气预报,知道要下雨,提前两天就把收割机联系好,赶在下雨前把麦子全收完,拉回家晾得干干爽爽。可村里老张没当回事,想着再等两天,结果麦子淋了雨,不少都发了芽,卖粮时少卖了好几百块。
“稻怕寒露风,麦怕清明霜”,这话我年年都记着。每年寒露前,我都会在稻田边上插起防风障,防止冷风把稻穗吹得灌浆不足;清明前后,也会提前把塑料膜准备好,一旦预报有霜冻,就赶紧盖在小麦苗上。这几年,我的庄稼很少因天气吃亏,全靠老谚语提醒。
这些农业谚语,都是老辈人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的经验,比啥书本都管用。你们种地时,有没有用过好用的老谚语?或者自己琢磨出了啥种地窍门?欢迎在评论区跟我聊聊,咱一起把庄稼种得更好!
来源:菜菜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