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璧山来凤鱼的故事,要从清朝康熙年间说起。彼时,璧山县(今重庆市璧山区)来凤驿是成渝古道上的四大名驿之一,南来北往的商贾都在此歇脚。当地人邓氏开创出“汆炒双烹”的制鱼绝技,其烹饪的来凤鱼肉质鲜嫩、汤汁红亮、辣而不燥,深得当地百姓和过路旅人的喜爱。
璧山来凤鱼的故事,要从清朝康熙年间说起。彼时,璧山县(今重庆市璧山区)来凤驿是成渝古道上的四大名驿之一,南来北往的商贾都在此歇脚。当地人邓氏开创出“汆炒双烹”的制鱼绝技,其烹饪的来凤鱼肉质鲜嫩、汤汁红亮、辣而不燥,深得当地百姓和过路旅人的喜爱。
今天,漫步璧山,隔几步便能看见打着“来凤鱼”招牌的餐馆,热油“刺啦”浇在铺满花椒、辣椒的鱼肉上,香气不仅充溢在餐馆里,更流淌在食客的心中。历经300余年传承创新,独具“麻、辣、鲜、香、嫩”特色风味的来凤鱼已被推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重庆江湖菜的一张名片,这项烹饪技艺也被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长寿湖鱼面,顾名思义便是用长寿湖里的鱼制成的面条。
1954年,狮子滩水电站开工建设,全国近万名水电专家、工人汇集四川省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
彼时,当地一位姓朱的厨师技艺出众,颇有名气。一天,朱师傅在和面时,不慎打翻了用来汆鱼丸子的鱼肉泥。为了不浪费粮食,他把鱼肉泥和到面里,擀成面条煮熟上桌。这一创新技法带来意外惊喜:面条既带有鱼肉的鲜香,又保留了面条的劲道,深得食客喜爱。
195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来到狮子滩水电站视察,这天正是周恩来总理的60岁生日。《长寿县志》记载,当天周恩来总理吃的长寿面,就是长寿湖鱼面。周恩来总理对鱼面赞不绝口,还请朱师傅介绍长寿湖鱼面的制作过程。由此,长寿湖鱼面声名远播,成为长寿的代表性美食。2019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七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