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本五十六设下完美陷阱,静待美军航母入瓮,东京警报却率先拉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1 08:48 1

摘要:他把整个西太平洋的水域都当成了自己的牌桌,算计好了每一步,就等着美国人一头扎进来。

山本五十六一生最得意的局,可能就是那个从头到尾都没派上用场的局。

他把整个西太平洋的水域都当成了自己的牌桌,算计好了每一步,就等着美国人一头扎进来。

结果,人家压根就没按他画的道走。

1941年底,夏威夷的港口里,美国的战舰还在冒着黑烟,整个国家都憋着一股火。

白宫的主人罗斯福总统,心里头就一个念头:打回去,必须马上打回去,而且要一拳打到对方的脸上——东京。

这念头一提出来,陆海军的大佬们全都不吭声了。

不是不敢打,是真的没法打。

你想啊,日本本土外围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差不多有900多公里厚,密密麻麻全是他们的警戒哨。

美国的航母要想放飞机去炸东京,就得把船开进这个圈里。

当时的飞机,航程就那么点,不开进去根本够不着。

可开进去,就等于把自家仅剩的那几艘宝贝航母往人家枪口上送。

那时候美国在太平洋能动的航母就那么两三艘,“企业”号、“大黄蜂”号,要是再没了,这太平洋就真成日本的内海了。

从中国陆地上飞?

更别提了,那会儿的B-25轰炸机从中国内陆起飞,油都不够飞个来回。

这事儿就这么僵住了,好像除了干瞪眼,没别的办法。

转机这东西,有时候来得就挺邪乎。

1942年初,海军有个叫弗朗西斯·洛的上校去诺福克基地转悠,看见一帮陆军飞行员在跑道上画了个框,练短距离起飞。

他再扭头看看旁边停着的陆军那种大块头的轰炸机,脑子里“嗡”一下,一个念头冒了出来:能不能让陆军的飞机,从海军的航母上起飞?

这想法在当时,简直是异想天开。

陆军和海军平时各玩各的,装备体系完全不一样。

但这个想法,却像把捅破窗户纸的锥子,一下子给这死局扎开了一个口子。

陆军的B-25“米切尔”轰炸机,要是把能拆的都拆了,换上大油箱,理论上航程是够的。

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让这个体重严重超标的大家伙,从航母那短短一截甲板上飞起来。

这活儿,落到了一个叫詹姆斯·杜立特的飞行员身上。

杜立特接下这任务,面对的就是个物理难题。

B-25正常起飞得滑行七八百米,可“大黄蜂”号航母的甲板,能给他用的撑死了也就142米。

这什么概念?

就是让你开着一辆满载货物的重卡,在篮球场上完成加速起飞。

为了成功,他们把飞机上的所有东西都拆了,连自卫的机枪都拆得只剩下几挺,多出来的空间全塞满了油料。

飞行员们就在佛罗里达一个与世隔绝的基地里,天天练这个。

每一次练习,都是在拿命赌,飞机稍微一抖,或者风向不对,连人带飞机就直接扎海里去了。

就在杜立特这帮人在美国玩命训练的时候,太平洋另一头的山本五十六,也正琢磨着同一件事。

他太了解美国人了,珍珠港吃了这么大的亏,不找回场子是不可能的,往本土扔炸弹是迟早的事。

山本这个人,骨子里是个赌徒,但他又是个算得极精的赌徒。

他把自己手里的牌和对手的牌都算了一遍又一遍。

他清楚美军舰载机的航程,所以他笃定,只要守好那道500海里(后来加到700海里)的防线,就万无一失。

可他心里总觉得不踏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东京的天是晴的,我就坐不住。”

于是,他干了件特有他风格的事。

他下令,把警戒圈从500海里往外推到700海里,还征用了一大堆渔船,给船上装上无线电,撒到太平洋上,从东到西拉出好几道警戒线。

这些渔船,就是他的“移动眼线”。

他还特意把在外面打仗的“瑞鹤”、“祥鹤”两艘主力航母调回来,放在本土附近待命。

山本的布置很快就有了响动。

42年4月10号,一份电报送到了他手上。

情报说,在东经180度附近,截获到了两个很奇怪的无线电信号源。

山本一看坐标,心里“咯噔”一下,他几乎是凭直觉判断,这就是美国人的航母。

它们在那儿集结,准备动手了。

猎物,终于露头了。

这时候,山本赌徒的本性上来了。

他没有立刻派飞机军舰去轰炸或者驱赶,那只会把对方吓跑。

他要玩一票大的,一劳永逸。

他推算,美国人要想让飞机够得着东京,航母最起码得开到离岸300海里的地方。

他的计划就是:装不知道。

放开了口子,让美国舰队往里钻,钻得越深越好。

等哈尔西指挥的舰队进入他设定的那个600海里的包围圈,他再把周边所有的飞机、军舰全部压上去,像一张大网一样猛地收紧,把这两艘美国航母(他当时的情报是两艘)直接摁死在太平洋里。

这一仗要是打赢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上航空力量就基本废了,他山本五十六就能彻底掌控局面。

为了这个完美的“歼灭战”,他压下了马上出击的念头,像个最有耐心的猎人,在暗处静静地等着。

4月18号凌晨,海上天气很糟,风大浪急。

哈尔西的舰队正顶着风浪,偷偷摸摸地往预定地点赶。

突然之间,“企业”号的雷达上,蹦出了一个小光点——一艘日本的警戒船,“日东丸23号”。

坏了,暴露了。

几乎就在美军发现它的同时,那艘小小的警戒船也看到了这支庞大的舰队。

船上的日本船员在被美军巡洋舰的炮火打成碎片之前,用尽最后力气发出了一封电报:“发现三艘敌军航母…

…”

电报传到山本五十六那儿,他有点蒙。

怎么是三艘?

不是说两艘吗?

是对方在虚张声势,还是自己的情报搞错了?

但对哈尔西和杜立特来说,这封电报意味着计划彻底泡汤。

他们离原定的起飞点还差着150多海里,这意味着现在起飞,B-25轰炸机上的油根本不够飞到中国机场。

提前起飞,飞行员们几乎不可能活下来。

哈尔西,这个海军猛将,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早上8点,他给“大黄蜂”号发信号:“让杜立特他们走,立刻,马上!”

8点15分,杜立特开着第一架B-25,在摇晃得像筛糠一样的甲板上,顶着狂风,怒吼着冲了出去。

飞机冲出甲板的瞬间,机头猛地往下一沉,几乎要碰到浪尖,然后又奇迹般地被拉了起来。

紧接着,一架又一架,16架飞机全部成功起飞。

差不多同一时间,山本五十六也收到了新的报告:侦察机发现,美国舰队正在掉头,开足马力往东跑。

山本心里估计是松了口气。

在他看来,剧本正按他写的发展:美国人发现自己暴露了,吓破了胆,跑了。

他立刻下令,所有舰队出动,追!

务必全歼这股逃窜的敌人。

就在他调兵遣将,准备收网抓鱼的时候,东京、横滨、名古屋这些大城市的上空,突然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

上午10点半左右,16架银色的B-25轰炸机,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日本上空,把炸弹扔向了工厂和军事设施。

那一刻,山本五十六脸上的那种稳操胜券的表情,想必是僵住了。

他那个为了诱敌深入而精心布置的陷阱,那个特意留出来的“真空地带”,恰恰成了杜立特轰炸机群畅通无阻的空中走廊。

他算计了对手的所有出牌套路,却没算到对手根本就没上他的牌桌。

山本五十六的完美计划没能实现,他期待的舰队决战也成了泡影。

为了洗刷东京被轰炸的耻辱,他孤注一掷地将联合舰队推向了中途岛。

参考资料:

Nelson, Craig. The First Heroes: The Doolittle Raid — America's First Victory in World War II. Penguin Books, 2003.

Prange, Gordon W., Goldstein, Donald M., and Dillon, Katherine V. Miracle at Midway. McGraw-Hill, 1982.

Glines, Carroll V. The Doolittle Raid: America's Daring First Strike Against Japan. Schiffer Publishing, 1988.

本文致力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不包含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招财寻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