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鸿刚在耳光比赛里的惨败看得人脊背发凉:顶着“通背拳大师”的名头站上擂台,面对哈萨克斯坦选手阿曼塔耶夫的重击,他那看似有力的回击始终穿透力不足,最终被对方用骨折后换来的左手一掌KO。这场比赛最戳心的真相是,虚构的“大师”光环在真实对抗里不堪一击,就像无数瓷器收
赵鸿刚在耳光比赛里的惨败看得人脊背发凉:顶着“通背拳大师”的名头站上擂台,面对哈萨克斯坦选手阿曼塔耶夫的重击,他那看似有力的回击始终穿透力不足,最终被对方用骨折后换来的左手一掌KO。这场比赛最戳心的真相是,虚构的“大师”光环在真实对抗里不堪一击,就像无数瓷器收藏者捧着自以为的“珍品”,却从来不敢真正站上市场的擂台。
瓷器收藏圈里的“赵鸿刚式幻觉”太常见了。有人对着家里的瓷瓶研究半天,凭着几本鉴宝书里的只言片语,就认定是明清官窑;有人把地摊上淘来的仿品当宝贝,靠着“朋友说是老物件”的传言,在心里给藏品标上天价;
更有甚者拿着放大镜死磕釉面气泡,一站就是十几分钟,以为看透了微观痕迹就掌握了真理,却连最基本的胎质差异都分不清楚。这些自我构建的“专业感”,和赛前坚信能靠技法取胜的赵鸿刚何其相似,都活在脱离现实的认知闭环里。
滋养这种幻觉的,还有藏圈里无处不在的“套路鉴”骗局。北京警方打掉的21个收藏诈骗团伙早就揭露了真相:侦查员花200元买的仿古花瓶,到了这些公司嘴里就成了“同治年间珍品”,估价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只等着收几千元鉴定费后再轻飘飘贴上“赝品”标签 。
骗子们有整套话术,“这是明代斗彩天子罐,对的话大几百万”“市场部都惊了,赶紧来鉴定”,一步步给藏友编织暴富梦。就像有人把传武技巧神化为“无敌秘籍”,这些虚假估价也让收藏者误以为自己手握重宝,彻底丧失了对真实价值的判断。
可市场从不会给幻觉留余地,就像耳光比赛只认力道和抗击打能力。有藏友抱着被“套路鉴”夸上天的“辽代三彩瓶”去古玩城出手,结果店家看了一眼底款就直言“字体模糊错位,仿得太糙”;有人坚信自己的“汝窑瓷”价值连城,可行家一上手就指出“胎质太洁白带玻璃光,根本不是宋代的香灰色胎”。
这些尴尬场面和赵鸿刚的遭遇如出一辙:你以为的“必杀技”,在行家眼里全是破绽;你深信的“珍品”,在市场规则下一文不值。真正的瓷器鉴别从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而是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的综合判断,是拿实物和真品比对的积累,更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底气。
赵鸿刚倒下的那一刻,藏圈里的“幻觉者”也该醒了。没有哪个大师能靠虚名赢比赛,也没有哪件藏品能靠自欺蒙混过关。那些抱着放大镜不愿放手,听不进行家建议,不敢去市场“实战”的收藏者,终究会像被左手KO的拳手一样,在真相面前猝不及防。
瓷器收藏的真谛从不是活在暴富梦里,而是用实践褪去虚妄——去正规展览看真品,向资深藏家学经验,把藏品拿到靠谱市场去检验。毕竟,只有经得住现实捶打的,才配叫真正的收藏。
来源:重锤花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