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在广大文化界青年中引发热烈反响,他们正在用青春的笔触描绘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在广大文化界青年中引发热烈反响,他们正在用青春的笔触描绘这个伟大时代,以文化的力量助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根植中华文明 坚持守正创新
“西夏陵”在今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表示:“西夏陵博物馆将在‘十五五’期间以世界遗产为抓手,立足遗产资源,深入发掘文化价值,做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展览,创新开展社科普及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讲好中国故事。”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明教寺觉皇殿壁画、宝光寺罗汉堂彩塑、寿峰寺壁画……”青年文物修复师李晓洋回忆5年来修复过的文物,真切地感受到青年一代正在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作出应有的努力,他表示:“经我们修复的古代壁画、彩塑,都是中华文明的实物见证。文物修复工作看似是与器物对话,实则是与历史的深度交流。我们将继续为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贡献专业力量。”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许丹阳是一名95后,他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着越来越直接而深刻的感受。“在考古工作中,我们不断引入新的科技手段、新的研究理念,并用新的传播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许丹阳表示,“我们将继续努力,在考古领域建设具有‘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事业。”
作为自幼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的文艺工作者,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青年胡琴演奏家、民乐系教师王楚婷在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深感振奋。她表示:“未来,我将与科技团队推进AI交互演奏实践与民族音乐数据库建设,推动民族音乐的数智化传承与创新表达。我还将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民族音乐青年,提升其创造能力与审美水平,使传统音乐不仅得以守正,更能创新焕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舞者吴富莉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使命的重量。今年,她在以山西芮城永乐宫为题材的舞剧《永乐未央》中饰演“藻井团龙”,以悬舞之姿让沉睡的图腾苏醒。她表示:“未来,我将继续用创新延续文脉,以扎实的创作践行文化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属于青年一代的舞步与力量。”
激发创新活力 扩大国际影响
网文作家袁野(笔名“爱潜水的乌贼”)的多部作品在海外读者群体中掀起“追更”热潮。袁野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大家指明了文化创新的方向,网络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正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载体。作为创作者,我们深感责任在肩。”
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夏锐长期致力于青年艺术教育与街舞文化的传播推广工作。他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我们青年文艺从业者指明了方向。未来,我将继续以文化人、以艺育人,把街舞等新兴艺术形式更好地融入社会美育与文化建设,用青年创造力展现中国故事的时代风采,为实现人民精神富足和文化自信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闫锐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为文化事业发展锚定了航向,更让青年创作者读懂了时代赋予的命题。身为青年导演,我将以传承为基、创新为翼,在创作中深耕民族美学,扎根时代土壤,弘扬民族精神,创作出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佳作,讲好中国故事,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美术家徐冬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日常创作中将宣纸、毛笔等传统媒介与抽象绘画相结合。他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多彩、最蓬勃的图景,也是最深层、最盛大的动力。我将努力会通东西方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努力打造兼具现代性的新范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姚晨阳是黄杨木雕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表示:“作为青年传承人,我深感使命重大,既要守住黄杨木背后的技艺精髓,更要当好文化阐释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让教学实践紧扣‘传承有根、创新有魂’,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举措。”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他表示:“只有更深入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更好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为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作出文艺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应有的贡献。”
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文化强国
00后潘昱丞是一名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播者,近年来,其团队开发的木活字婚书、个性化家训等文创产品,深受市场追捧。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他更加深刻认识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市场动能。他表示:“我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拓展木活字文创的高附加值领域,推动非遗与本地产业联动,构建‘研学+销售’一体化平台,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赢。”
深耕文旅一线的青年创业者苏立豪,其团队将一座废弃20年的矿坑改造为年营收超千万元的近郊度假目的地,让荒芜矿坑成为承载地方记忆的文化载体。他表示:“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着力将当地农产品、非遗衍生品打造成特色品牌,让游客在农事劳作、技艺学习中触摸文化脉络;努力探索‘文化植入+数字赋能’模式,既守住‘文化初心’,又顺应信息技术潮流。”
曾获第三届全国导游大赛金奖的卫美佑已从业13年。作为文旅工作者,她表示:“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创新文旅融合路径,持续优化场景与体验供给,始终严守执业底线,不断提升服务品质,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文旅融合不仅创造了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经济价值,更切实激发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文化自豪感。中国旅游协会和各会员单位将以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为目标,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全面提升精细化服务,让旅游业为拉动消费、创造就业、提升国民幸福指数作出应有贡献。”
浙江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的讲解员蒋昕莹表示:“我将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转化为讲解实践,通过创新传播载体、拓展传播维度等方式,生动传递中国好声音,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