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釜山磋商的握手余温还没散尽,特朗普就被自家政坛泼了盆冷水。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参议院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决议,直接叫停其在全球推行的全面关税政策——这位刚拿着经贸磋商成果造势的总统,转眼遭遇了最猝不及防的“后院起火” 。
中美釜山磋商的握手余温还没散尽,特朗普就被自家政坛泼了盆冷水。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参议院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决议,直接叫停其在全球推行的全面关税政策——这位刚拿着经贸磋商成果造势的总统,转眼遭遇了最猝不及防的“后院起火” 。
这场投票的戏剧性远超结果本身:4名共和党议员公开倒戈,与民主党人联手将决议推向通过线。缅因州参议员苏珊·柯林斯等“反水者”的表态很直接:“关税不是保护美国产业的盾牌,而是插向消费者和企业的尖刀” 。而这一切,恰好发生在特朗普宣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的次日,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绝非简单的政策分歧,更是国会对行政权的公开制衡。
参议院的“发难”早有伏笔,根源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早已酿成“全民买单”的苦果。在威斯康星州的玉米地里,农场主道格·雷伯特的大豆售价从每蒲式耳15美元暴跌至9美元,一年净亏40万美元,而农机配件因关税涨价让他连设备更新都不敢想 。更荒诞的是钢铝关税的“拆东墙补西墙”:上游钢铁厂勉强增收22.5亿美元,下游汽车、建筑行业却因成本飙升损失34.8亿美元,每辆汽车制造成本多增400美元,新房均价涨超1万美元 。纽约联储的数据更刺眼:四分之三的美国企业被迫涨价转嫁关税成本,普通家庭年均开支多掏1300美元 。
民众的不满正转化为政治压力。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农场重组破产申请激增,94%的威斯康星家庭农场面临资金链断裂,农村主街商铺空置率随农场关闭攀升 。共和党议员们早已嗅到危机:特德·克鲁兹直言“关税就是对民众加税”,罗恩·约翰逊更痛斥其为“伤己伤人的钝器”,毕竟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没人想为不受欢迎的政策买单 。参议院正是踩着这股民意,借关税议题重新划定权力边界——此前白宫对越南加征关税的行政令遭参议院搁置,如今叫停全面关税,不过是这场权力博弈的延续 。
但这场“政治胜利”更像一场表演,决议要落地还得闯过三重生死关。首当其冲的是众议院这道坎: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早已定下特殊规则,直接阻止关税相关决议进入全体投票环节,此前多次类似提案都被直接扼杀 。即便奇迹般闯过众议院,特朗普的否决权仍是“终极屏障”——要推翻总统否决,需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绝对多数同意,而此次51:47的票数差距,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底气 。
更值得玩味的是历史循环:今年4月,参议院曾试图推翻对加拿大的铝制品关税,最终在白宫强硬反对下不了了之;如今刚通过叫停全面关税的决议,又紧接着取消了对加拿大、巴西的专项关税,看似动作频频,实则从未真正撼动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根基 。正如共和党策略师布莱恩·达林所言:“议员们不敢公开硬刚总统,只能借投票表姿态,真想叫停关税,还得盼最高法院出手” 。
面对美国政坛的“内耗大戏”,中国企业早已用供应链韧性给出答案。尽管2025年中国对美成品出口份额有所调整,但中间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占比逆势升至58%——Best Buy里贴着“越南组装”的家电,核心芯片仍是中国制造;Home Depot的建材配件,中国产占比虽从60%降至40%,却凭借不可替代的性价比站稳脚跟。这种“以零部件稳份额”的策略,让美国关税变成了“伤己不伤人”的空拳。
这场关税博弈的本质,早已暴露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困境:当总统用“国家紧急状态”为关税背书,当国会用象征性投票敷衍民意,最终买单的却是企业和民众。参议院的决议与其说是政策转折点,不如说是美国贸易决策机制失灵的缩影——总统推单边措施,国会搞象征性反对,最后一切照旧 。
对中国而言,这场闹剧更像一面镜子:与其紧盯美国政坛的短期波动,不如深耕供应链韧性。前三季度中间产品出口占比的逆势攀升已经证明,在国际贸易的长跑中,稳定的产业根基远比政策摇摆更可靠。而特朗普要应对的,恐怕不只是国会的“背刺”,还有关税泡沫破裂后,美国经济早已埋下的隐患。
来源:宣武短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