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0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段时间,张阿姨家的小孙子突然精神不振、喉咙干痒,还说全身酸痛。
最开始大家以为是“秋燥伤风”,喝点水、多休息就能好。可两天过去,孩子还是没力气,体温却一直正常。直到医生一句话让全家人傻了眼——“这是甲流,不一定发烧!”
很多人以为流感就一定伴随着高烧,其实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正在“悄悄”换打法,不烧也能中招。一场看不见火的“战役”,正在悄然展开。
每年秋冬都是流感的高发季。但今年的甲流来得格外早,传播速度也不容小觑。
根据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监测数据,截至10月中旬,全国多地甲型H3N2流感病毒检出率持续上升,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小规模暴发”。
与往年不同的是,不少感染者并没有发烧,让人很容易掉以轻心,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专家提醒:甲流≠普通感冒,也不是只有高烧才是感染信号。
不少甲流患者一开始会觉得浑身没劲,四肢酸痛,尤其是下背部、关节和肌肉,就跟被人狠狠揍了一顿一样。虽然没发烧,但身体的“报警器”已经在发出信号。
这是因为甲流病毒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细胞因子,造成炎症反应,让人产生明显的疲劳感和疼痛感。
甲流喜欢攻击呼吸道,很多人会出现喉咙发痒、干咳或轻微咽痛,但没有黄痰,也没有鼻塞流涕这些典型感冒症状。
医生解释:这是病毒对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造成的,一旦出现持续性咳嗽或喉咙异物感,就要提高警惕。
“挺能吃的娃,突然变得啥都不想吃。”——这是不少家长最近的共同感受。
甲流感染还可能伴随食欲减退、恶心、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尤其在孩子和老人中更为常见。这个时候如果只当是肠胃不适,很容易耽误判断。
划重点:没有高烧不代表没感染!只要出现以上症状中的两种以上,尤其是近期接触过感冒或流感患者,建议尽早前往医院做抗原或核酸检测,明确是否为甲流。
很多人对甲流的态度还是“听说过,但不太怕”。但实际上,甲流一次次被低估,但从来不简单。
甲型流感病毒的特点是变异快、传播强、症状重。尤其是H3N2亚型,曾在多国引发大规模流行。
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研究,甲流在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中,住院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感冒,甚至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后果。
如果确诊甲流,别靠“扛”过来,及时用药非常关键!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流感诊疗方案》指出,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抗病毒药物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另外,甲流期间身体消耗大,要注意多休息、多喝水,饮食宜清淡,避免剧烈运动和熬夜,防止病情加重。
当然能打,而且非常建议打!
目前国家推荐的四价流感疫苗,覆盖了主要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毒株,包括H1N1和H3N2这两个甲流“主力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每年秋季(9—11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重点人群包括:
60岁以上老年人
6个月至5岁儿童
慢性病患者
医务人员和养老机构工作人员
疫苗虽不能百分百预防感染,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并发症风险。
想要在这波甲流潮中“全身而退”,靠的不只是运气,更要靠科学防护。
以下5个建议,值得你认真看看:
甲流病毒可以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手是最大的“搬运工”。所以,外出回家、咳嗽打喷嚏后、吃饭前后必须洗手,用流动水+肥皂或含酒精洗手液搓洗至少20秒。
地铁、商场、KTV、电影院……一到秋冬,这些地方就成了病毒的“温床”。能不去就不去,必须去就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尤其在人多时避免摘口罩说话。
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能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浓度。尤其是家里有孩子和老人,更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没错,免疫力就是你的“主动防御系统”。饮食多样化、睡眠充足、适当锻炼,别熬夜、别暴饮暴食,身体自然就更能对抗病毒。
家里有老人、孩子,建议常备流感抗原检测盒、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一旦出现症状可快速判断,及时应对。
写在最后甲流并不陌生,但这回的“变脸”让人措手不及。不发烧、不典型、不好防,这才是它真正的可怕之处。
但别怕,这并不是无法防的敌人。关键在于我们对它有认知、有准备、有行动。
出现不适莫拖延,科学检测是关键;日常防护要到位,疫苗接种别忽视。
愿这个秋冬,我们都能健康过关,别被一场“看不见的流感”打个措手不及。
参考资料:
国家流感中心《2025年第42周流感监测周报》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文典寻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