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和一位带过毕业班的初中老师聊天。她说:“教了十几年书,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孩子有潜力。真正能在初中冒尖的,不是小学考第一的,而是有这三种底色的。”
前几天,和一位带过毕业班的初中老师聊天。她说:“教了十几年书,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孩子有潜力。真正能在初中冒尖的,不是小学考第一的,而是有这三种底色的。”
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多年的困惑。
我们总在焦虑孩子的分数,却忘了——学习是场马拉松,拼的不是起跑的速度,而是持久的耐力。
第一个底色:钻得进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做数学题时眉头紧锁,喊他吃饭都听不见;读一本书,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
这不是发呆,这是进入了“心流”状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那些能在难题面前静下心来、反复琢磨的孩子,就像一口深井,看似不起眼,却能源源不断地汲取活水。
反观有些孩子,作业写得飞快,却从不停留思考。他们只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在解决问题。
我见过一个妈妈,孩子刚停下笔思考,她就急着提醒:“快写啊,发什么呆?”——这一声,打断了孩子最宝贵的思考过程。
真正的高手,都是“钻”出来的。 他们享受与难题较劲的过程,在一次次突破中积累自信。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比催促他完成作业更重要。
第二个底色:读得广
一个初中语文老师说:“现在的中考阅读题,涉及科技、历史、哲学。没有广博的阅读打底,连题目都读不懂。”
深以为然。
我从不给孩子列书单。我家书架像个杂货铺——漫画挨着百科全书,侦探小说靠着物理启蒙。孩子随手拿起一本,就是一次思维的探险。
《颜氏家训》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阅读,就是这最宝贵的“薄技”。
当孩子读历史,他是在积累背景知识;读科普,是在搭建逻辑框架;甚至读漫画,也在培养图像思维。
这些看似无用的阅读,都在悄悄构建他的知识网络。等到初中需要时,所有知识点都能随时调用。
别限制孩子读什么。书海无涯,让他自由探索,才能找到真正所爱。
第三个底色:理得清
认识一个孩子,每天放学后做什么、做多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运动、作业、阅读,井井有条。
他妈妈说:“我从不管他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是他自己的事。”
果然,这孩子上了初中,九门功课同时学,依然游刃有余。
《朱子治家格言》告诫我们:“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有规划能力的孩子,就像有个内在罗盘。他知道方向在哪里,也清楚每一步该怎么走。
而那些被父母安排惯了的孩子,一到初中就手忙脚乱。不是忘了这科作业,就是漏了那科复习。
把规划的权利还给孩子吧。 让他自己列清单,自己决定先数学后语文,还是先阅读后运动。
这个过程,他在学习管理自己、承担责任。
这三样东西,比分数重要一千倍。
专注,让他走得更深;阅读,让他走得更广;规划,让他走得更远。
如果你在孩子身上看到其中一点,恭喜,你已经种下了一颗学霸的种子。
如果还没有,也别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和教育儿童。”
从现在开始,少盯着分数,多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
孩子写作业时,别在旁边指手画脚;选书时,尊重他的兴趣;放学后,让他自己安排时间。
小学六年,是播种的季节,不是抢收的时候。 耐下心来,静待花开。
相信我,当这些能力在孩子心中扎根,未来的他,一定会感谢现在有远见的你。
来源:玲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