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选调生 我在村丨做一根“红薯藤”,去听土地的心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0:02 1

摘要:2023年9月,我来到河南省邓州市龙堰乡刁河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到如今已有500多个日夜。村里教会我的,远比书本更鲜活深刻。

何腾(左一)和村干部一起察看红薯生长情况。(刁河村村委会供图)

2023年9月,我来到河南省邓州市龙堰乡刁河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到如今已有500多个日夜。村里教会我的,远比书本更鲜活深刻。

初到村里时,村书记递给我一个烤红薯,烫得我左手倒右手。在老乡们善意的哄笑中,我悟出第一个基层工作的道理:想要融入,得先学会接住这“热乎劲儿”。

我跟着村干部走遍村内12个村民小组,了解到村内有一半多的群众种植了红薯,然而有近六成的农户还在种老品种、用老办法,红薯产量及品质良莠不齐。

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联系红薯专家,我们决定在农业产业园搞“品种革命”,为村里的红薯种植加点“科技范儿”。根据邓州特有的气候、湿度等因素,我们利用脱毒育苗和大棚培育,让红薯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

“咱们村这红薯脆脆甜甜的,喜欢吃的人很多,但一直没有名字,卖不上价格啊!”村民大会上,孙大伯的苦恼戳中了产业升级的痛点。

听完村民代表的建议,村“两委”决定打造自己的红薯品牌。在上级的指导下,我们实地学习其他特产的品牌化经验,尝试按照“绿色食品”A级标准打造红薯品牌,成功申请了“邓州红薯”“渠首红”“穰原红”等一系列品牌,让“不说话”的红薯有了自己的名字。

红薯有了名字,销量也上去了,看着田间地头大家忙碌的身影,我的心里比吃了烤红薯还要甜。我深刻体会到,要把自己变成一根“红薯藤”,向下扎根时,听见土地的心跳;向上生长时,托起乡亲们的盼头。

最让我动容的,是本地“新农人”的加入。90后返乡青年小刘,在村里带头搞起了规模化种植,积极对接邓州供销社和本地散户分销,通过互联网进行售卖;网络达人“闯子哥”,每天分时段直播红薯种植与管护经验,带着大家实地观看红薯苗的生长状况;当得知知名博主来河南进行农特产品带货时,村里的年轻人主动协助村里准备报名材料,直播两天累计销量突破10万单,吸引了各级媒体争相报道。

那些曾觉得“种红薯没出息”的村民,现在也会骄傲地向大家介绍:“我们村的红薯,上过新闻呢!”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让土地生发出自信。

春风又绿了红薯地,新一茬嫩芽正破土。我知道,当在村锻炼结束的那天,我带走的不仅是两裤腿泥土,还有这片土地赠予我的生命力——那是在任何人生土壤里,都能蓬勃生长的力量。

作 者 | 何腾

编 辑 | 刘琼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xcgbbtg@vip.163.com

来源:乡村干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