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觉得这种广告属于“视觉污染”,甚至批评它“丢了北京文明”。
“好诡异啊”、“这是人类能想出来的吗?”网友们在地铁站里被蕉内保暖内衣的新广告吓了一大跳。
热搜上,#蕉内地铁广告被指辣眼#的话题阅读量迅速飙升。
有人觉得这种广告属于“视觉污染”,甚至批评它“丢了北京文明”。
也有人淡定地说,“不就是秋衣秋裤吗”,不理解大家为何如此激动。
1
地铁里的视觉意外
走进地铁站,等车的乘客们不约而同地注意到那组巨大的保暖衣广告。
画面中,模特统一采用锅盖头发型,眼睛完全被遮盖,配合非常规动作,整体画风确实与众不同。
这些广告不仅设计怪异,还占据了地铁通道的整面墙,重复排列的视觉效果极为强烈。
有网友表示刚看到时被吓一跳,称这些画面“让人不适”。
“他家的视觉表达本来就很奇怪,各种肤色蘑菇头无脸模特做着机械的姿势,阴间的很。”
更有人批评这已经不是视觉污染了,更像是一种霸凌和攻击。
也有网友认为争议点不仅在于广告本身的设计,更在于它出现的位置。
地铁这个空间太过特殊,人群密集且封闭,乘客根本没有选择不看的权利。
有人这样评论道:“地铁不是美术馆,通勤者也不是自愿的观赏者。”
不过也有人站出来为广告辩护,认为批评者小题大做。
反问:“你们一个个的露着半个大d满街跑不觉得辣眼,人蕉内规规矩矩的保暖内衣就辣眼了??”
还有网友直言:“人家内衣文胸都挂店门口玻璃柜,你不嫌辣眼睛,这种长的保暖内衣有什么可辣眼睛的?”
争议声中,蕉内客服回应称,若产品拍摄图给顾客造成不好体验,会将情况上报公司。地铁方面也表示会记录并向上反馈。
这种回应并未平息争议,但或许品牌方本就期待如此。
有观点认为,这场争议本质上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操作。
数据显示,蕉内去年销售额接近70亿元,这一数字是其业绩大幅增长的表现。
对于一个成立不到十年的品牌,争议本身成为了免费的广告曝光。
2
锅盖头,蕉内的视觉密码
不懂就问,为什么蕉内偏爱锅盖头模特?
如果你熟悉蕉内,大概不会对他们的锅盖头模特感到陌生。
这其实是蕉内长期坚持的视觉标志。
在蕉内的产品图片和视频里,模特都是统一标准的短发齐刘海遮住眼睛的蘑菇头发型。
为什么要坚持这种风格?
根据创始人臧崇羽的解释,遮掩模特眼睛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本身,而不是模特的外貌。
说白了,就是让你只看产品,不看脸。
这种统一化的形象处理,削弱了模特的个体特征,确实强化了品牌辨识度。
用营销术语说,这叫打造“视觉锤”。
在蕉内的视觉体系里,男性模特和女性模特还分别用暗色与亮色来呈现,巧妙运用明暗层次和色调交错传递产品特征。
图源:蕉内
就连他们的Logo都设计得别有用心。
既是“香蕉”形象,代表“蕉”的发音;也是一个穿内裤的“猿人”形象,代表“回归本源”;还是抽象的汉字“内”,寓意“聚焦于内”的品牌理念。
这么一看,蕉内确实很懂如何玩转品牌视觉。
从品牌策划的角度看,蕉内深谙“没有策略,设计如无头苍蝇”的道理。
每一个设计细节背后,都有其品牌策略的考量。
蕉内模特去面部化的设计,体现了品牌想强调的产品主义。
尽管此次地铁广告被批“辣眼睛”,不少消费者却承认:“虽然广告很丑,但它家保暖衣真的好穿。”
甚至有人直言,“骂归骂,双十一的购物车里,蕉内还是刚需”。
这种“骂广告买产品”的矛盾行为,揭示了品牌营销的一个真相:营销玩得再花再另类,最终兜底的还得是产品力。
蕉内能够在争议中屹立不倒,与其说是因为营销策略的成功,不如归功于其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
从2016年推出无感标签内衣起步,蕉内一直强调“体感科技”。
其产品线从内衣袜子扩展到防晒保暖等多个领域,每个品类都试图通过微创新实现差异化,比如分左右脚的袜子。
3
创意与公众审美,如何平衡?
蕉内并非唯一在公共空间广告上引发争议的品牌。
前不久云南丽江景区就因“人体蜈蚣”设计登上热搜,日本三得利生啤的地铁广告也采用类似的重复“生生生”手法,电梯间里反复播放的卫龙魔芋爽广告和七个女博士广告。
麦当劳曾推出一个早餐地铁广告,画面中从电脑里伸出两只巨手,也让不少乘客感到不适。
美国广告大师奥格威曾感叹,要是你想使你的声音超过这一片嘈杂,它必须极不寻常。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广告要吸引眼球确实越来越难。
但出位不等于有效,争议也不总是好事。
“争议即成功”的扭曲认知正在误导品牌营销。
有网友认为,“你注意到了它,它就成功了”。
但这种将“被关注”等同于“营销有效”的逻辑,混淆了话题度与好感度的边界。
类似审美分歧在多个领域都有体现。
从迪奥广告被指丑化亚裔女性,到迪士尼广告选角引发的争议,再到某零食品牌因模特妆容引发的讨论。
图注:菜嬢嬢在广告中的形象
这些争议反映了更深层的文化冲突。
在全球化背景下,审美标准正经历着重构与博弈。
西方审美观念与东方传统理念,大众流行与小众个性,公共规范与个人表达,这些力量在广告这一载体上激烈碰撞。
法国思想家塔吉耶夫曾提出“新种族主义”概念,即“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幌子下维持现有的种族差异”。
这种逻辑在审美领域同样存在。当差异被过度强调时,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歧视。
面对这种困境,品牌需要的或许不是简单的迎合或对抗,而是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与沟通智慧。
正如皮克斯动画《青春变形记》通过华裔导演的本土化叙事,成功塑造了真实立体的华裔形象。
这种“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模式,或许能为行业提供有益借鉴。
4
争议过后,何去何从
蕉内这波“辣眼”广告终将淡出公众视野,但类似的争议不会消失。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品牌渴望被看见,但被看见的方式需要更多的文化敏感和社会责任。
地铁广告每天面对着成千上万不得不看的被动观众,创意不能仅仅考虑艺术表达,还需要顾及公共空间的社交礼仪。
好的广告应该架起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而不是成为视觉的障碍物。
哲学家柏拉图说过,美是难的。
在多元社会中,关于美的定义更是难上加难。
但无论审美如何分化,诚意与尊重始终是沟通的基础。
对于品牌而言,或许应该记住:广告可以争议,但产品必须靠谱;营销可以创新,但价值观必须稳定。
当乘客们走出王府井地铁站,他们可能会忘记那面“辣眼”的广告墙,但他们会记得身上那件保暖衣是否真的暖和。
来源:乐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