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义:探寻书法与石刻的相通之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1 05:20 1

摘要: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石工以锤凿为笔,于坚硬石面镌刻下永恒的字迹,这些字迹或刚劲有力,或飘逸洒脱,无不透露出一种超脱于物质之外的艺术魅力。而当我们细观这些石刻文字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画右行者,其镦必向左。这一细微之处,不仅蕴含着石工的智慧,更与书法艺术中的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石工以锤凿为笔,于坚硬石面镌刻下永恒的字迹,这些字迹或刚劲有力,或飘逸洒脱,无不透露出一种超脱于物质之外的艺术魅力。而当我们细观这些石刻文字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画右行者,其镦必向左。这一细微之处,不仅蕴含着石工的智慧,更与书法艺术中的笔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石工镌字,非一日之功。他们需精选石材,根据石质的软硬、纹理的走向,决定镌刻的深浅与力度。在镌刻过程中,石工的锤与凿,就如同书法家手中的笔,每一次敲击,都是对力与美的精准把握。而“画右行者,其镦必向左”这一规律,实则是石工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技巧,它确保了镌刻线条的流畅与自然,避免了因方向不当而导致的断裂或扭曲。

将这一石刻技巧类比于书法,我们会发现,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犹锤也。书法家在纸上挥毫泼墨,就如同石工在石上镌刻字迹。纸面的纹理、吸墨性,与石质的软硬、可镌性相呼应;笔尖的锋利、弹性,与钻头的尖锐、力度相媲美;而手指的灵活、力度控制,则与锤击的精准、节奏感相契合。在这种类比中,我们看到了书法与石刻之间那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仲瞿之法,作为书法艺术中的一种经典笔法,其精髓在于对侧、勒、策三势的巧妙运用。侧势,如斜切之刀,锋利而果断;勒势,似勒马之缰,稳健而有力;策势,若策马扬鞭,轻盈而灵动。这三种笔势,在书法作品中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出书法家对线条、空间、节奏的极致追求。而当我们将仲瞿之法应用于石刻时,会发现它同样能够展现出石刻文字的独特魅力。石工通过调整锤击的力度与角度,可以模拟出书法中的侧、勒、策三势,使石刻文字在坚硬中透露出一种柔美的韵律。

至于弩、趯、掠、啄、磔五势,则是书法中更为细腻的笔法变化。弩势,如弓弩待发,蓄势而发;趯势,似跃马前行,轻盈而矫健;掠势,若飞鸟掠空,飘逸而洒脱;啄势,如鸡啄米粒,精准而迅速;磔势,则似裂帛之声,果断而有力。这五种笔势,在书法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使文字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而在石刻中,这五种笔势同样可以被巧妙地运用。石工通过精细的锤凿技巧,可以模拟出书法中的这五种笔势,使石刻文字在保持其原有硬朗风格的同时,又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飘逸。

石工镌字与书法艺术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追求力与美的完美结合,都注重对线条、空间、节奏的精准把握。而“画右行者,其镦必向左”这一石刻技巧,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寻书法与石刻相通之道的独特视角。让我们在欣赏石刻文字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来源:书画鉴赏典评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