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 31 日,编剧 “古二”(程骏年)曝光的几段剧组录音,把这位文艺导演拽下了 “滤镜”:一句 “唐嫣呢,是个很装的人” 炸上热搜,连带扯出刘诗诗倪妮的台词暗战、陈道明的 “文化人” 人设争议。
“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当王家卫在电影发布会上说出这句文艺台词时,没人会想到,他私下聊演员的话会直白到扎心。
10 月 31 日,编剧 “古二”(程骏年)曝光的几段剧组录音,把这位文艺导演拽下了 “滤镜”:一句 “唐嫣呢,是个很装的人” 炸上热搜,连带扯出刘诗诗倪妮的台词暗战、陈道明的 “文化人” 人设争议。
可早在一个月前,《繁花》剧组就发声明锤古二 “偷录加工”,这场闹剧里,比明星八卦更值得琢磨的,是影视圈那些摆不上台面的潜规则。
王家卫的 “两面性”:文艺外壳下的直白,唐嫣的 “角色反差”
录音里最让人意外的,不是 “装” 这个评价,而是王家卫说这话时的语境 —— 没有刻意贬低,更像跟同事聊工作的随口一提。音频背景里有打印机的 “咔嗒” 声,偶尔穿插茶杯碰撞的轻响,能听出是剧组办公室的日常场景,他用标志性的粤语腔调叮嘱古二:“明天讲戏,你别让唐嫣先到,叫老师先去暖场。”
这里的 “老师”,结合《繁花》剧组信息,大概率是跟唐嫣搭戏的老戏骨。有曾在古装剧剧组跟过唐嫣的场工私下说:“她对形象要求特别高,拍外景补妆都要躲进化妆车,镜头没拍她时也会保持坐姿,可能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放不开。” 可这跟 “装” 有什么关系?观众更熟悉的,是她在《繁花》里饰演的汪小姐 —— 鲜活、外放,跟客户争执时的泼辣劲儿,完全看不出 “放不开” 的影子。
更有意思的是公开场合的反差。2024 年《繁花》热播时,唐嫣在采访里提起王家卫满是感激:“第一次见他,他拿着剧本说‘你就是汪小姐,不用演,做自己就好’,拍了十天还剪了片段给我,说‘我没选错人’。” 一边是私下的 “很装”,一边是公开的 “伯乐夸”,不少观众懵了:“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是王家卫看人双标,还是唐嫣镜头前后不一样?”
其实圈内人都懂,导演私下评演员大多 “就事论事”。一位跟过王家卫剧组的编剧透露:“他对演员的‘放不开’特别敏感,觉得会影响角色状态,之前拍《花样年华》时,也会特意安排梁朝伟先跟张曼玉对戏找感觉。可能‘装’在他眼里,就是‘没完全进入角色状态’的直白说法,只是被录音放大后变了味。”
录音里的 “连环坑”:刘诗诗倪妮的台词战,陈道明的 “小尴尬”
古二曝光的录音里,藏着不止一个 “瓜”。《流金岁月》编剧秦雯跟王家卫闲聊时,突然聊起 2020 年那阵 “台词维权” 风波 —— 当时刘诗诗粉丝晒出 “原著台词对比图”,说蒋南孙的核心台词被挪给了倪妮饰演的朱锁锁,还艾特秦雯和剧方要说法。
秦雯在录音里的话直接戳破了猫腻:“剧才刚拍一半,剧本都没定稿,粉丝怎么知道台词分配?明显是演员团队透的消息,想给我们施压。” 这话让当年的争议有了新解读 —— 当时刘诗诗工作室回应 “尊重编剧创作”,倪妮那边也说 “朱锁锁的台词很贴角色”,表面和谐的背后,原来有这么一层隐情。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陈道明的戏份。秦雯在录音里吐槽,当初想请陈道明演《繁花》的 “爷叔”,对方倒是愿意,可合作细节里藏着小尴尬:“他爱改台词,说这样更自然,可长段台词又记不住,上次试戏把‘黄河路’说成‘黄浦江’,后来还是改了短台词。” 更曝陈道明曾推荐一本美学书给她,结果她翻了几页发现 “折痕全在序言,后面干干净净,明显没看完,还装着很懂的样子”。
可谁能想到,秦雯和陈道明是 “老交情”?2007 年秦雯刚入行时,正是陈道明邀请她参与《我的前半生》的前期创作,那也是她第一部有署名的作品。后来秦雯多次在采访里称陈道明为 “陈校长”,说 “他教我怎么让台词有生活气”。这种 “私下吐槽” 和 “公开感恩” 的割裂,让网友直呼 “圈内人情水太深,真心假意分不清”。
录音里还提了游本昌一句,王家卫说 “游老师不是省油的灯”,没说具体原因。有网友猜测可能跟戏份调整有关 —— 游本昌在《繁花》里演 “爷叔的老友”,虽然戏份少,但角色是推动剧情的关键,或许拍摄时在戏份轻重上有过分歧,不过目前没更多信息能佐证。
古二的 “维权戏码”:是真委屈,还是恶意报复?
这场录音风暴的起点,是古二自称 “被《繁花》剧组欺负了”。他在发布录音时说,自己是《繁花》的核心编剧,写了大量重头戏份,结果剧组 “侵吞劳动成果”,连基本的编剧署名都没给,“曝光录音是想让大家知道真相”。
可《繁花》剧组早在 9 月 23 日就发了声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古二只是 “前期资料收集小组成员”,2020 年 12 月 —— 也就是《繁花》开机才 3 个月,他没跟剧组打招呼就离职了,还擅自带走了前期整理的人物小传、上海 90 年代背景资料。而《繁花》直到 2023 年 7 月才杀青,这两年多里,他压根没参与过剧本创作。
剧组还特意提了个细节:“就算他没做后续工作,我们还是在片尾给了他‘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完全符合他的工作量。” 更打脸的是,古二用来发录音的微信账号 “古二新语”,没过多久就因 “违反《互联网用户公共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被封,账号内容全被清空。
有业内编剧拆解了其中的猫腻:“影视圈里‘资料收集’和‘编剧’是两码事。资料组负责找时代背景、人物原型,比如《繁花》里黄河路的老店铺信息,这些是素材;编剧要把素材写成有情节、有台词的剧本,还要跟导演磨合修改。古二要是真写了戏份,拿得出剧本手稿、修改记录,完全能走法律途径,没必要偷录聊天。” 还有人猜测,古二可能是离职时没拿到预期的 “分手费”,才用这种极端方式泄愤。
录音撕开的 “行业遮羞布”:隐私、署名、人情,哪一个不棘手?
这场闹剧能闹这么大,不是因为明星八卦有多新鲜,而是它戳中了影视圈三个没人愿提的痛点。
第一个是 “私下评价” 的隐私边界。现在的观众习惯了明星在镜头前的 “完美人设”,可剧组里的私下聊天,本就是卸下伪装的交流。有曾在剧组做过统筹的网友说:“主创聊演员太正常了,比如谁适合哭戏、谁台词功底弱,都是为了调整拍摄,大多是就事论事。可一旦被偷录公开,就成了‘黑料’,以后谁还敢说真话?” 就像王家卫评唐嫣,或许只是觉得她需要 “暖场” 找状态,却被解读成 “贬低”,这就是偷录曝光的可怕之处 —— 断章取义,放大矛盾。
第二个是编剧署名权的 “糊涂账”。虽然《繁花》剧组的声明看似有理,但 “创作贡献度” 的界定,在影视圈一直是本糊涂账。2024 年有部仙侠剧,原著作者和改编编剧因为 “谁该署名第一编剧” 闹上法庭,最后法院也只能调解,因为 “你说你改了 30%,他说他改了 50%,没法量化”。古二事件就算是 “碰瓷”,也暴露了行业漏洞:很多时候,编剧的付出能不能被认可,全看资方和剧组 “讲不讲理”。
第三个是 “爆料伦理” 的缺失。现在有些人为了博眼球,把 “偷录” 当成 “正义”,觉得 “只要能曝光真相,手段不重要”。可法律层面压根不认可这种逻辑 —— 有律师明确说:“就算是工作场合,私下聊天也属于隐私,偷录并公开,可能侵犯人格权,严重的还要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这也是《繁花》剧组在声明里反复强调 “毫无职业道德” 的原因 —— 谁也不想在跟同事聊工作时,还要担心每句话都被录下来。
截至目前,唐嫣、刘诗诗、倪妮、陈道明这些当事人都没回应。王家卫工作室的人被问起时,也只说 “以剧组之前的声明为准”。这场风波到底是 “维权” 还是 “报复”,可能要等法院判决才知道答案。
但有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想:当私下聊天变成 “攻击武器”,当创作纠纷变成 “吃瓜盛宴”,最后受伤的是谁?是再也不敢说真话的主创,是担心付出被埋没的编剧,还是想看好作品的观众?毕竟,没有信任的创作环境,再牛的导演和演员,也拍不出好故事。
你怎么看这场录音风波?要是遇到类似的行业潜规则,该站出来爆料还是默默忍了?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来源:宁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