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对郎平的称谓变了!释放两重信号,重回女排传闻终于真相大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1 02:02 1

摘要:官媒改称“郎平主任”,她在央视表态又与朱婷同框,明确两重信号:不回教练席、专注推广;

官媒改称“郎平主任”,她在央视表态又与朱婷同框,明确两重信号:不回教练席、专注推广;

号码之争是传承,传闻止于事实

那期《运动一起赢》里,灯光刚落,主持人口中落下的不是“前主帅”,而是“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从那一刻起,关于她是否回教练席的猜测,其实已经有了标准答案

郎平紧接着说,希望继续为排球推广做贡献,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落在点子上

说白了,这是一次公开的身份转换

过去几年她几乎不露面,外界一直等一个“回归教练席”的信号;

如今“主任”二字,等于给她的新方向盖了章

她不会再回到指挥席,而是把精力放在让更多人接触排球、喜欢排球这件事上

在北师大,她带着团队做的是校园、社区、赛事连接的长期活儿,不花哨,却扎实

有次看校园短视频,她在中学体育馆里跟孩子们击掌,那种放松感,是当教练时不容易拥有的

节奏很快地,线索在郑州对上了

10月24日,朱婷以河南省女排城市联赛形象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市民活动里;

10月31日,豫排联赛首届全明星对抗赛,她们俩首次公开同台

赛前外场有球迷拉横幅,写着“长城与峰,再聚郑州”,看台上“2号继续飞”的手举牌特别多

门票很快售罄,有人从香港飞来,只为看她们一起亮相

这一幕比任何辟谣都更有力:郎平的“舞台”不再局限于国家队,朱婷的“角色”也不仅是得分手

更多人会问:堂堂奥运冠军主帅,为什么出现在地方全明星对抗赛?

换句话说,为什么不去带国家队,偏要做这些“琐碎”的推广?

答案很现实:如果没有人把排球带进学校、社区、商场,冠军的热度也留不住新观众

郎平这几年在做的,像是搭地基——把训练营、业余联赛、城市赛事串起来,让排球不只存在于电视机的决赛夜

你看郑州那晚,上千位观众坐满体育馆,旁边咖啡店临时做了排球拉花,这样的生活化,就是推广的价值

更扎心的是,推广还真有效

行业公开数据摆着:2025年女排世锦赛扩军到32队,国内全平台总观看次数达到11亿,CCTV5黄金时段转播吸引超5亿人次,短视频和直播则引入1.4亿独立观众,带来3100万次互动

仅在中国,本届世锦赛全平台观看次数达到11亿

国际层面,意大利与土耳其的决赛,意大利收视接近400万、当时收视份额三成多,土耳其超过450万,甚至压过一些足球大赛

VBTV的总观看也突破700万

国际排联主席法比奥·阿泽维多说,这届世锦赛证明排球与全球观众的关系更紧密了

排球世界CEO乌戈·瓦伦西也强调,传统媒体加数字平台、再加主播与前国手的合作,正在建立活跃的排球社群

这些趋势,恰好与“郎平主任”的工作路径对上了——从校园到社区、从电视到手机,做“参与”这件事,才是长期主义

回到朱婷

10月22日她宣布暂停留洋,回国备战

时间点扎在意甲赛季的关键阶段,她的俱乐部刚经历一场“爆冷”,意大利媒体忍不住猜测她为何此时回国,有业内人士提到俱乐部成绩压力和个人精力分配的拉扯

她用行动给了答案:先把国家队和全运会排在前面

按照目前安排,11月她要为第十五届全运会准备,赛后还得马不停蹄飞回意大利参加联赛,这种折返对身体和时差是双重考验

你要说值不值,见仁见智,但她做选择时的笃定,确实让很多人心里一暖

另一方面,是那件“二号球衣”的争议

东京之后,国家队2号球衣由小将庄宇珊穿上,外界一度解读为“是否放弃朱婷”

采访中,主持人提到东京那段艰难时刻,朱婷直言心理受创,甚至卸载了微信

旁边的郎平接过话,“希望她快乐地生活,在赛场上多打几年,为中国代言”

这句话像是一枚定心锤:号码可以轮换,精神才是要传下去

二号球衣不是专属某个人,而是在不同人身上继续讲述同一段故事

回看郑州那晚,她们坐在场边看年轻人“炫技”,偶尔相视一笑,镜头扫过时,朱婷举手为后辈鼓掌,郎平点点头,那画面比任何口号都管用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两个体育里的“前辈案例”

科比退役后没有去当教练,却用短片、写书、办学院,把“曼巴精神”推向更广的年轻群体;

罗尔邓则是转去做南苏丹篮协主席,重建体系、引进资源,最后把国家队送上奥运

体育的传承不只在赛场边的战术板,也在场外的组织、传播与教育里

郎平选择的是后一条,这未必“显眼”,但对一项运动的生命力来说,往往更关键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不回教练席,女排谁来掌舵?

现实是,国家队已经在既定节奏里推进,新老交替、技战术迭代都在走流程

如果说过去我们靠冠军带来关注,现在更需要靠参与留住热爱

你看这两年,城市联赛遍地开花,短视频上“素人排球”火了,“主播+前国手”讲战术也能破圈

郎平口中的“推广”,不是拉横幅喊口号,而是让更多孩子摸到球、更多社区有场地、更多公司愿意冠名

“主任”两个字,是一种身份转换的公开盖章

我在网友拍的现场视频里看到一个小片段:一个小男孩扛着大大的手绘牌,歪歪扭扭写着“想和朱婷一样高”,他爸爸在旁边笑着比划发球姿势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她们要站在这样一块地方的舞台上——这里是未来观众、甚至未来球员的“起点”

推广的尽头,往往就是下一代的出发点

当晚走出体育馆,有人还在路边讨论接发球的站位,夜风不急,人声不散,我挺喜欢这样的“赛后”

放到更长的时间线上看,10月是一个节点:郎平“主任”身份被官媒正名,朱婷回国参与本土赛事,两人同框撑起地方联赛热度;

11月接棒的是全运会,之后朱婷将回意大利继续联赛,郎平则把推广的触角伸向更多校园和社区

这不是一场突然的“回归”,而是一段清晰的“转身”

有业内人士提到,接下来如果把业余联赛体系与青训打通,再配合媒体与数字平台的创新传播,排球的“用户面”会变大一圈

听上去不热血,但它能留下人

再说个小小的个人判断

真正能让一项运动稳住的,不是一次夺冠的狂欢,而是一城又一城点亮的灯光

郑州的灯亮了,下一站会是哪?

也许是更多学校的晚自习后体育馆,也许是社区公园里架起来的临时网,也许是一个还不知名的城市联赛

只要这些地方不断有人走进去,坐下来,看完一场比赛,然后想要亲自打一局,推广就没有白做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郎平会不会回女排?”

答案已经在她自己的话里,在官媒的称呼里,也在郑州那一晚的画面里

更重要的是,“女排的精神怎么传?”

答案也在那句叮嘱里——快乐打球、为国代言——以及在一次次把排球带到人群中的努力里

关于“重回女排”的讨论可以落幕了,真正要回来的,是排球在你我身边的存在感

等到全运会开打,我们再看看看台的热度、屏幕前的弹幕、社区球场的预约表,答案会继续更新

来源:龙少说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