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逃离鸭科夫(Escape from Duckov)》在Steam上突破200万销量时,开发团队“碳酸小队”或许也没想到,这款原本寄望30万销量回本的“小体量国产游戏”,竟能在全球玩家间掀起口碑狂潮。
当《逃离鸭科夫(Escape from Duckov)》在Steam上突破200万销量时,开发团队“碳酸小队”或许也没想到,这款原本寄望30万销量回本的“小体量国产游戏”,竟能在全球玩家间掀起口碑狂潮。
上线仅数周,这款B站自研、五人团队制作的俯视角射击游戏,凭借“魂式搜打撤+RPG养成”的独特体验,拿下了超过96%的压倒性好评,被玩家称为“今年最没有争议的国产黑马”。
游戏体量仅2GB,却有40小时以上主线内容、流畅的优化和极具社区互动感的彩蛋设计。从“ikun彩蛋”到玩家投票决定“粑粑到底能不能吃”的整活文化,鸭科夫在内容和社群层面都实现了高粘性传播。
然而,当这场“国产奇迹”走向全球时,另一个问题也开始浮现:一款在全球爆红的游戏,如何确保它的名字、形象和内容在知识产权层面同样安全?
丨从“塔科夫”到“鸭科夫”:名称借鉴还是法律风险?
不少玩家初见《逃离鸭科夫》时,第一反应都是——这不就是在“蹭”《逃离塔科夫(Escape from Tarkov)》吗?从结构到发音,几乎一模一样。
这种命名方式在游戏圈常见,但在知识产权层面却颇为敏感。
如果“Escape from Tarkov”已在部分国家注册商标,那么“Escape from Duckov”在这些市场递交申请时,很可能遭遇异议(opposition)或无效宣告(invalidation)。
商标审查机构在判断“近似混淆”时,主要关注的是消费者是否可能误认来源——哪怕游戏内容、画风完全不同,只要命名模式导致普通玩家联想到原作,就可能构成侵权风险。
值得庆幸的是,《逃离鸭科夫》凭借玩法和文化表达上的原创性,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抄袭嫌疑”。更让人意外的是,《逃离塔科夫》的总监尼基塔本人还在Duckov测试阶段留言“cool”,并在正式版上线后发来祝贺。
这不仅是对游戏质量的认可,也让“戏仿”成为一种文化共鸣,而非法律纠纷。
但从品牌管理与出海战略角度来看,Duckov案例仍然是一次生动的提醒——
在创意之外,命名同样是知识产权竞争的第一战场。
丨国产游戏的IP布局课:先注册,再出海
相比内容创意,国产游戏公司往往在知识产权布局上“后知后觉”。
许多团队在国内上线后才考虑海外发行,而商标注册往往滞后,导致被抢注或面临异议。
Duckov的爆火,让开发团队必须思考更系统的IP保护策略:
· 商标方面,应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主要市场提前注册“Escape from Duckov”及关键衍生名称(含中文名“逃离鸭科夫”);
· 版权方面,应对游戏脚本、美术素材、角色设计及LOGO进行登记备案,便于维权;
· 衍生产品方面,考虑到游戏彩蛋和周边的商业潜力,及时锁定类别注册,可避免被第三方利用热度抢注。
这些举措看似“法务层面的小事”,却直接决定了一款国产游戏能否“无痛出海”。
根据公开商标信息,“逃离鸭科夫”已于2024年12月24日由上海幻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B站)在中国提交商标申请,注册号82743888,类别为第9类。目前状态为“已注册”。
但在美国USPTO和欧盟EUIPO数据库中,尚未发现该名称的注册记录。
对一款在全球卖出数百万份、在海外社交平台热度爆表的国产游戏而言,这样的滞后可能带来风险——
“先保护,后传播”,这必然将成为国产游戏出海新常态。
Duckov的成功,不只是一次独立团队的逆袭,它又一次证明了——国产游戏不必依赖低价或代工,也能以原创内容赢得世界玩家。
未来的国产游戏出海,不仅要卷玩法、卷画面,更要卷品牌命名与IP保护意识。
一个巧妙的名字能带来热度,但一个被抢注的名字,也可能让团队陷入漫长的诉讼。
Duckov用热度告诉了市场什么是“文化出海”,也用名字告诉了同行什么是“法律风险的边界”。
THE END
素材来源:单个国家或联盟知产局/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来源:波兰BIP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