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刷到这条推送,第一反应不是悲伤,是愣住:哦,原来他真的陪我们这么久。
“98岁还在荷塘边遛弯,100岁整,他走了。
”
消息弹出的那天,北京刚好降温,风把银杏吹得满地打滚。
有人刷到这条推送,第一反应不是悲伤,是愣住:哦,原来他真的陪我们这么久。
紧接着,抖音上那条9.8亿播放量的老视频被再次顶上热搜——95岁的杨振宁站在清华黑板前,手写的粉笔字稳得不像话,台下坐着比他小54岁的翁帆。
弹幕里飘过一句:“原来爱情也能做时间实验。
”
可真正让物理圈坐不住的,是IUPAP的一纸通知:2024被定为“杨-米尔斯70年”,全球50所大学同时开研讨会,连霍金的老搭档都写长文悼念。
一句话,老爷子人走了,公式还在替他说话。
清华园里更直接。
高研究院把“杨振宁访问学者计划”挂上官网,首批5个诺奖得主已经签字,机票订在明年三月。
学生私下传:以后想蹭饭,得先背一段规范场论,门卫大爷听懂了才放行。
翁帆那边没哭天抢地,只干了两件事。
第一件,把1957年诺奖典礼戴过的领结捐给国博,藏蓝色,角落绣着一行几乎看不见的小字“F=ma”。
第二件,用“晨曦基金”剩下的钱,在云南山沟沟里砸了10间物理实验室,门口铜牌简单粗暴——“振宁科普计划”,落款人只有她一个。
有人问她图啥,她回一句:“他怕黑,留点亮,不过分吧。
”
最戳人的细节藏在清华档案馆。
监控里,98岁的杨振宁每天傍晚准时出现在荷塘,左手拄拐,右手被翁帆揣进自己大衣口袋,步子小得像量尺子。
管理员偷偷备份了这段,文件名就叫“1米52的爱情”,因为翁帆刚好比他高1厘米。
现在老爷子走了,荷塘的椅子空出来,落叶堆了一层。
学生路过还是会放一杯豆浆,无糖,热的,杯口朝东——他生前最爱的方向,说是“迎着磁场线”。
物理系新生入学第一课,老师不讲绪论,先放那段95岁授课视频。
黑板上四行推导,最后一行他故意空着,回头冲镜头乐:“留给你们,也留给时间。
”台下有人悄悄抹泪,不是悲伤,是忽然明白:所谓大师,不过是把答案写进未来,然后自己先退场。
翁帆最近熬夜整理书信,27封没公开的手稿里,有一页写于2004年婚礼前夜,只有一句话:“我反对一切对时间的浪费,除了等你长大。
”她把这页拍了照,存在手机相册第一格,屏保却用他年轻时的黑白照,帅得毫不讲理。
2026年《杨振宁文集》出版,预售通道刚开,五分钟抢空。
评论区最高赞只有八个字:“买给前男友,他配。
”
故事讲到这儿,好像该收尾。
可物理楼拐角的那块黑板还空着,等人补完最后一行。
风从窗缝钻进来,粉笔末轻轻扬起,像谁偷偷说了句话:
“别担心,公式记得,我就记得。
”
来源:心中一模中国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