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越胖越美?别再被骗了,真相藏在3个细节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3:39 1

摘要:首先要明确:唐朝追捧的是“丰腴”而非“痴肥”。《旧唐书》形容杨贵妃“资质丰艳”,白居易笔下是“温泉水滑洗凝脂”,核心是骨肉均匀、肌肤白皙的健康状态,而非堆满赘肉的臃肿 。抖音视频中复原的杨贵妃体型更直观:身高约1米63,体重63公斤,BMI值处于健康区间,正是

一提唐朝审美,十有八九会说“以胖为美”,不少人调侃胖姑娘穿越回去准是美人。但翻阅史料与文物才发现,这其实是个流传千年的误会 。

首先要明确:唐朝追捧的是“丰腴”而非“痴肥”。《旧唐书》形容杨贵妃“资质丰艳”,白居易笔下是“温泉水滑洗凝脂”,核心是骨肉均匀、肌肤白皙的健康状态,而非堆满赘肉的臃肿 。抖音视频中复原的杨贵妃体型更直观:身高约1米63,体重63公斤,BMI值处于健康区间,正是“纤秾中度”的匀称体态。周昉《簪花仕女图》里的仕女虽圆润,却线条流畅,尽显雍容而非笨拙,这才是唐人眼中的美 。

更关键的是,“以胖为美”只属于盛唐。初唐审美延续隋代风尚,仍以纤瘦为美;到了盛唐,经济繁荣催生“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富足生活,丰腴体态成了家境优渥的象征;中晚唐国力衰退,审美又回溯到清瘦风格 。而且这种审美多流行于贵族阶层,普通百姓需从事农耕劳作,难以保持丰腴身形,出土的民间陶俑便多是精瘦模样。

这种审美转变绝非偶然,背后藏着大唐的时代密码。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审美取向,粮食充足让人们有条件拥有健康丰腴的体格,丰腴成了盛世的直观体现 。其二,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游牧民族崇尚健硕体魄,这种基因让唐人更偏爱活力满满的体态 。其三,统治阶级的引领作用显著,武则天“方额广颐”,杨贵妃“丰艳”动人,皇室审美直接带动了社会潮流 。

说到底,唐朝审美本质是对生命力的赞颂。那些壁画中的仕女骑马郊游、陶俑里的舞伎身姿灵动,丰腴体态下是健康奔放的灵魂 。所谓“唐人风韵”,从来不是越胖越美,而是那种兼容并包的自信与活力。若真穿越回去,光有体重可不够,健康匀称的体态与舒展的气质才是关键。

来源:小苗苗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