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击溃日本关东军进驻东北,4000万东北老百姓欢天喜地,14年殖民统治总算结束,谁都以为太平日子要来了!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击溃日本关东军进驻东北,4000万东北老百姓欢天喜地,14年殖民统治总算结束,谁都以为太平日子要来了!
可谁能想到,随后驻留9个月的苏联红军,竟把这片黑土地拖进了一场惨无人道的经济噩梦。
笔者根据国民政府东北行辕副参谋长董彦平的回忆录,整理一些细节给大家看看。
这些细节,随便拎一个出来都看得人心里发毛:
有人用一麻袋钱换不来半袋玉米面;有人拿祖传银镯子只换到两斤发霉的高粱米;还有商铺干脆不用钱交易,改回了“以物物”的原始交易。要知道,东北可是当年的“中国粮仓”,“重工业摇篮”。怎么短短几个月,就变成了“钱比纸贱、粮比金贵”的人间炼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现代人基本都听过“金圆券”,但肯定没听过“红军票”。
“金圆券”是老蒋败走大陆前,为了洗劫大陆人民财产发明出来的抢钱工具。
1948年8月,国民党快撑不下去了,就印了种新钱,叫“金圆券”,一开始说好了只印20亿。
结果为了打内战凑军费,收不住手了,到1949年5月居然印了60万亿,是原来计划的3万倍。
当时国统区流通的钱叫“法币”,国民党就逼着老百姓必须换成金圆券:1块金圆券兑换300万法币。
那时候300万法币虽说不值钱,但好歹能买半袋面粉,可换成1块金圆券后,没几天连根油条都买不起了,老百姓攒的钱,就被这“纸换纸”的游戏给坑没了。
此外,国民党还强制老百姓把家里的黄金、白银、外汇换成金圆券,你要是不听话就得挨枪子儿,最后硬生生抢了165万两黄金、900多万两白银、2300万块银元。
京剧大师梅兰芳,唱了半辈子戏攒下的500两黄金,就这么被搞没了。
可很少有人知道,东北老百姓的命运,比全国其他地方人还要惨。
为什么这么说?
其他地方的人,顶多被老蒋的镰刀割了一次,而东北老百姓早在1945年就被苏联红军的镰刀先割了一茬。
当时苏军跟国民政府签了《中苏财政协定》,说要发行“红军票”,目的是规范东北地区的经济秩序,顺带解决苏军驻军的军需补给。
苏军一开始说得好好听了,这“红军票”会跟国统区的法币同等流通,撤军后他们还得交出发行账目。
结果呢?老毛子不讲一点契约精神,承诺的规矩权当放屁,票子想印多少印多少,最后到底发行多少,连个准数都没有。
董彦平刚到长春那会儿,1块“红军票”还能换1块法币,可一个月后再看,汇率直接跌到5:1。
到1946年春天更离谱,100块“红军票”连一斤玉米面都买不到。
他在日记里写过一个场景:长春街头有个老头,扛着一麻袋“红军票”去粮店,店主瞅都不瞅就摆手:“这纸还没手纸结实,我收了也没用!”
以为这就完了?更坑的是,苏军还强制商家收“红军票”。
有个开杂货铺的老板跟董彦平诉苦,说士兵来买东西,扔完几张“红军票”就去拿东西,他敢说不收,当场就被掀了柜台。
可转头他拿着这些票去进货,批发商根本不认,最后只能自己扛损失。
不光是老百姓,牛逼哄哄的银行一样跟着倒霉。
国民政府的中国银行长春分行被直接劫走205.79万现金,私营的益发银行损失了275.78万现金,这些钱大多被苏军拿去当军费,连个收条都没有。
更邪门的是哈尔滨银行的3吨黄金,莫名其妙就没了踪影,到现在都没人知道去哪了。
你说老百姓能怎么办?手里的“红军票”越积越多,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街头全是“以物易物”的场景:工人,干一天活换两斤高粱米;教师拿课本换一块肥皂。
哎,好好的东北,愣是倒退回了没有货币的时代。
如果说“红军票”是慢慢熬死人,那“上高市场”就是明着往老百姓心上扎刀。
啥是“上高市场”?
“上高”听着洋气,其实就是俄语里“最好、最高级”的意思。
苏军在长春南市场、哈尔滨道里区,办了一个商品交易集散地,类似于现在的农贸市场,美其名曰“上高市场”。
然而这个“最好”的市场里,卖的全是苏军从老百姓家里抢来的东西,什么布匹、粮食、家具,甚至还有人家传了几代的古董字画、金银首饰。
董彦平为了摸清情况,特意乔装成老百姓,去了长春南市场的“上高市场”一探究竟。
一进去,他就傻了:摊位被铁丝网围着,每个摊位前都站着拿步枪的苏军士兵。
有个长春老太太,颤巍巍掏出祖传的银镯子,想换点粮食给生病的孙子,结果士兵只给了两斤发霉的玉米面。
老太太不肯要,当场就被推倒在地,银镯子也被抢走了。
你都不敢想象这里的物价有多离谱?
民国三年的银元,在这儿得换100斤高粱米;一匹普通的棉布,能抵普通工人三个月的工资。
可就算这么贵,还是有人抢着买,不买就没的吃,全家人都得饿肚子。
更讽刺的是,每天收摊时,要是有没卖完的东西,苏军宁愿当场销毁,也不低价卖给老百姓。
董彦平亲眼见过,苏军士兵把一卡车新布匹浇上汽油点燃,理由竟然是“带不走也不能留给中国人”。
看着熊熊大火,旁边还有乞讨的老百姓在哭着求一口吃的,这场景,想想都让人心里发堵。
众所周知,东北可是出了名的“粮仓”,1945年光是大豆产量就占全国90%,粮食总产量能养活大半个中国。
可1946年初的东北,却爆发了大规模粮荒,长春每天都有几十人饿死街头,这到底是为什么?
董彦平在回忆录里写道,长春粮库原本存了1200万斤粮食,够全市50万老百姓吃半年。
可苏军进驻后,直接把粮库接管了,粮食优先给苏军自己吃,吃不完的就装火车运去苏联,留给老百姓的配额少得可怜。
到1946年2月,粮库里的粮食全空了,连一粒米都没剩下。
为了救急,董彦平跟同事从河北调了500万斤粮食,满心以为能救老百姓一命。
结果呢?粮食车走到锦州到长春段,被苏军以“交通管制”为由拦了下来,这一拦就是半个月。
等终于运到长春,打开车厢一看,大部分粮食都发霉了,根本没法吃。
董彦平事后回忆起那种心情:“看着那些发黑的玉米面,再看看街头饿到倒地的人,第一次觉得自己啥用都没有。”
董彦平在火车站附近见过,一群饥民围着运粮车乞讨,苏军士兵直接端着枪驱散,还有父母把孩子扔在孤儿院门口,可孤儿院自己都没粮,只能拒收。
有数据统计,1946年1月到5月,光长春因饥饿死的民众就超过5000人,哈尔滨、沈阳等城市加起来,死的人更多。
最让人难受的是,粮荒还逼出了“黑市”。
一斤粮食的价格能抵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有人为了一块窝头铤而走险,去偷去抢,甚至还有“易子而食”的惨剧。
董彦平在书里没敢多写细节,只说:“老百姓扛过了14年日伪统治,却没扛过这场饿肚子的罪。”
你可能会问,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为啥还要提这些?
因为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事:那个拿银镯子换发霉玉米面的老太太,那个扛着一麻袋钱换不到粮的老头,那些饿倒在街头再也没起来的普通人,他们没做错任何事,却要为大国博弈买单。
董彦平最后在书里说,这场经济噩梦不是偶然:苏军想靠控制东北经济攥住话语权,国民党忙着抢地盘对老百姓不管不顾,最后受苦的全是无辜民众。
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可能很难想象“钱比纸贱、粮比金贵”的日子。
但你想想,如果没有当年这些人的苦难,我们哪能明白“和平与稳定”几个字有多珍贵?
最后问你一句:如果是你生在那个年代,手里拿着一麻袋“红军票”,看着家里快饿死的孩子,你会怎么办?
来源:青年文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