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射箭赛奏响五业融合新乐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3:07 1

摘要:拉弦弯弓,屏息瞄准,破空出击,……青海射箭运动箭在弦上,箭无虚发,一箭中的。每年200人以上规模的赛事达到80余场,是青海省最有群众基础的体育赛事,它不仅是青海弓箭精神的生动演绎,更是推动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一张亮丽名片。

作者:王伟章

拉弦弯弓,屏息瞄准,破空出击,……青海射箭运动箭在弦上,箭无虚发,一箭中的。每年200人以上规模的赛事达到80余场,是青海省最有群众基础的体育赛事,它不仅是青海弓箭精神的生动演绎,更是推动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一张亮丽名片。

赛事全面升级,传统竞技的现代焕新

射箭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它既是一项竞技运动也是一项健身运动。从村落靶场到国际赛场,不变的是射箭在藏族文化中“敬神、娱人、健身” 的三重意义。在我省各地区,由原来的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射箭活动演变成为跨县、跨州(市)、跨省、跨国的射箭比赛。每年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都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支队伍、20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射箭赛事。

青海民间保留的弓箭数量巨大。目前牛角弓、反曲弓、现代传统弓和复合弓等四个弓种。民间藏弓66万件,其中复合弓27万件、反曲弓24万件,牛角弓8.8万件。全省人口中每10人就拥有一张弓。在青海590多万人口当中,经常参加民族射箭的人数达60余万人,喜爱该项运动的人群超过120万。无论城郊、河道、山岭、打谷场、学校操场、废弃的厂房,只要有空地,就有简易的射箭场,都有射箭者的身影。

青海女子射箭发展的越来越快,射箭人数也越来越多。青海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第一次把女子射箭列入省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打破了我省女子不射箭的传统惯例。目前,海东地区和海南州、黄南州、西宁市等地有多支女子射箭队,成为赛场上靓丽的风景。

秋阳为金银滩草原镀上一层金辉,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体育场上,早已涌动着按捺不住的热情——9月26日至28日,2025年青海省“三江源”杯村超射箭冠军赛在此圆满收官。

自1月16日在海东市乐都区下营藏族乡鸣镝启程,这场从冬春走到秋凉的乡村体育盛事,以“土”味扎根乡土的赤诚、“超级”点燃全民的炽热,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乡村全民健身与民族团结进步,写就了一曲动人的时代之歌。

青海省体育部门十年的执着打造,射箭运动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展示了青海精神,彰显了青海自信,体现了青海力量,使青海射箭运动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了解青海的重要窗口,成为维护意识形态、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乡村振兴的靓丽品牌。一个崭新的精英赛+“五彩神箭”邀请赛+乡村超级联赛“金字塔”射箭赛事体系已具雏形。

区域联动破圈,民族文化交响共鸣

青海射箭六个本土民族都在参与,是覆盖群众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项目,射箭协会、俱乐部等草根组织3000家,省级协会就有3家。

从去年开始由省射箭运动联合会会牵头举办的村超射箭冠军赛,经过“乡村热身赛、县区选拔赛、市州联赛、省级冠军赛”四阶段推进,覆盖6个市州40余个乡镇,累计吸引超30万人次参与。

在大小逾万场赛事中,既有牧民在草滩搭弓、村民于村道比箭的质朴,也有藏族“拉伊”与回族“花儿”同频共振的鲜活;既保留牛角弓制作等非遗技艺的温度,更融入现代竞技规则的规范。从七八十岁老射手到返乡青年,各族群众自发组队、热情助威,把赛场变成了农牧民的盛大节日。

这场以“体育+”为引擎的乡村盛会,正释放多重价值:品牌效应持续发酵,“三江源杯”将青海“中华水塔”的生态名片与射箭文化深度融合,生态与人文的双重赋能让标识越擦越亮;群众热情空前高涨,民和“桃花杯”、化隆“民族团结杯”等四级赛事联动,农牧民放下农具扛长弓,射箭成了乡村最“潮”社交方式,前后参赛观赛人数突破百万;社会效益全面开花,不仅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剂,更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汉、藏、回、蒙选手同场竞技,赛后自发约起“友谊赛”;同步举办的非遗工坊展、农畜产品展销、文旅宣传活动等,让射箭文化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乡风文明愈发生动。

作为每两年“五彩神箭”国际邀请赛举办地的尖扎县,40个标准化射箭场星罗棋布,每1125名居民就拥有1片专业靶场,更是服务每一场比赛。从滨河新区到坎布拉景区,这些靶场每年举办村级射箭赛120余场,参与人次超3万。尖扎县已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身圈”,56个健身广场、42个篮球场与射箭场构成的体育矩阵,让这项传统运动成为4.5万藏族同胞的生活日常。

射箭赛事推动全省建成23处标准化射箭场馆,培育50余家民间射箭协会及俱乐部,青少年射箭爱好者增长超40%。在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北赛区)中,青海射箭队斩获5金3银2铜,金牌数居首。

文旅深度融合,赛事经济效应倍增

从热潮奔涌到长效深耕,体育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据统计,2025年赛事直接带动旅游消费超2.3亿元,海晏县“射箭体验+草原民宿”开赛日迎客量翻倍,化隆县射箭主题民宿集群更让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赛事期间,天峻县、乐都区等地同步开展非遗文创展、特色农畜产品展销,累计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贵德县尕让乡“黄河岸边射箭体验村”,开发“射箭+民宿”线路,游客可体验传统弓射箭,配套藏餐、民歌表演。海晏县西海镇依托赛事热度,推出“射箭+生态观光”旅游线路,国庆假期游客量同比增长65%。

尖扎县以“五彩神箭”活动为契机,按照赛事期间“天天有场景”活动安排,系统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展销、夜间经济等业态一体发展,举办直播助农、文化传承与跨域发展座谈会、箭乡演唱会、氆氇服饰秀等活动,“星河夜市”夜间客流量峰值达到5000人次,开业5天营业额超120万元。今年的赛事期间,接待游客 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50万元,同比增长12.1%和 13.4%。

国际射箭精英通过中国旅游TV、新华社现场云、中国网、青海卫视、安多卫视等19家媒体平台向全世界进行网络直播,各频道累计观看人数更是突破千万大关。举办选手之夜狂欢活动,开设刚察特色美食街,并发放政府消费券,让参赛人群亲身体验市集乐趣、品尝特色美食、观赏刚察非遗。持续推出的跟着赛事去旅游,普氏原羚之乡、伊克乌兰民俗体验、泉吉湟鱼洄游观测、圣泉湾生态旅游目的地“四张新名片”,把炙热的“流量”赛事转化为澎湃的“增量”经济。

射箭比赛的举办,带动弓箭的消费,一套进口的复合弓售价达到1万多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青海牛角弓的知名度,带动了青海传统弓制作工艺的新生。在互助县东沟乡土族故土园“非遗射箭传习所”,非遗传承人教学传统弓制作,村民参与短期培训,带动射箭为纽带的乡村经济。现在制作传统弓的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产品已经销售到日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尖扎县已有6项与射箭相关的州级非遗项目,像奥松多杰这样的传承人带动了120名年轻人学习传统造弓技艺,年制作角弓300余把,年产值达450万元。

秋日的西海草原,最后一支利箭稳稳命中靶心的脆响,与游人的欢笑声交织成篇。村超冠军赛这场汇聚70余支劲旅、1200余名箭手的终极对决,不仅决出了复合弓、反曲弓、传统牛角弓及女子现代传统弓团体的前八强,更诞生了2025年“箭王”。当颁奖台的哈达随风飘扬,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年度赛事的圆满落幕,更是一颗深植乡土的种子——它以箭为犁,以赛为露,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上,正孕育着更蓬勃的希望。来年此时,这方热土将再聚热爱,而那些被射箭点燃的活力与团结,早已化作高原儿女迈向更美好生活的坚定足音。

来源:段八聊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