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地口粮到文化图腾:Spam的美国传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22:53 1

摘要:这款罐头诞生在7月5日,恰好在美国独立日之后,似乎也暗合它的身份——与可口可乐、麦当劳、必胜客并列的美国文化象征。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满足了现实需求,更在于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连接——一种代表美国式机智与自力更生的品牌情感。

Spam,这种看似普通的罐装肉,如今却是美国最具标志性的品牌之一。自1937年由霍梅尔食品公司推出以来,全球已售出超过80亿罐,遍布44个国家

这款罐头诞生在7月5日,恰好在美国独立日之后,似乎也暗合它的身份——与可口可乐、麦当劳、必胜客并列的美国文化象征。它的成功不仅在于满足了现实需求,更在于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连接——一种代表美国式机智与自力更生的品牌情感。

最初的Spam配方相当朴素:猪肩肉、火腿、盐、水、糖和亚硝酸钠。直到2009年才加入马铃薯淀粉,以消除烹煮时形成的胶冻层。在1930年代,它是市场上唯一一种无需冷藏的罐装肉制品,这一特性让它在当时独占鳌头。

霍梅尔公司很快就用上了创意营销。公司举行了一场命名比赛,最终由演员肯尼思·戴尼奥获奖,他提出了“Spam”这一名字——虽然他正好是公司副总裁的兄弟,这显然带点内部人情味。接下来,公司推出了强势广告攻势,打出“冷吃热吃都好吃”的口号,并在1940年推出一本20页的食谱册,收录了50种用Spam入菜的方法。

家庭主妇们迅速接受了这种便捷肉类。真正让销量爆发的,是二战。战争期间,超过1.5亿磅Spam被运往前线,成为美军士兵餐桌上的主角。士兵们不仅用它果腹,还用油脂润枪、甚至防水军靴。每到一地,他们都会把这种神秘的美国罐头介绍给当地人,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Spam。

战后,Spam在许多经历经济困难的国家成为必需品。它便宜、耐储存、能填饱肚子——一种现实中的“救命粮”。

但它又是如何从战争口粮变成文化符号的?

市场学研究者后来总结出“品牌之爱”的模型:消费者若要真正与品牌产生情感连接,就必须超越单纯的使用体验。霍梅尔显然早就悟到了。仅靠产品实用性远远不够,他们把Spam塑造成一种带着爱国色彩、古怪幽默又充满美国精神的象征。

战后,霍梅尔组建了“霍梅尔女孩”乐团——一支由二战女退伍军人组成的巡演团队,她们全国巡回表演歌曲、宣传Spam,甚至登上了三家全国广播电台的热门节目。此后,各种创意活动接踵而至:Spam烹饪节(1976–2007)、Spam博物馆(1991)、Spam食谱比赛(1991)、赞助NASCAR赛车(1995)、百老汇音乐剧《Spamalot》(2005)。这些活动让品牌成为一种可参与的体验,而非仅仅一罐罐头。

在产品上,Spam也不断推出新口味:瘦身版(1995)、辣味(2000)、培根味(2004)、照烧与墨西哥辣椒口味(2012)等。甚至还为喜欢涂抹而非切片的消费者推出了Spam酱。

Spam在海外的传播,更加印证了它的“美国符号”地位,却又与本地文化融合出奇妙的新味道。夏威夷人每年吃掉700万罐Spam,麦当劳甚至卖Spam饭团;在韩国,Spam成了节日礼盒;英国人用它炸成“Spam炸饼”;菲律宾人把它配上米饭和煎蛋,叫“Spamsilog”。

如今,在美国本土,它甚至被厨师们以半调侃半致敬的方式搬上高档餐厅。旧金山的Liholiho Yacht Club提供海胆蘑菇炒Spam饭;洛杉矶的Animal把它和鹅肝同盘;纽约Noreetuh做Spam松露馄饨。它甚至成为《顶级厨师》第11季的比赛食材。

从二战前线的廉价罐头,到高端餐厅的40美元创意菜肴,Spam的命运完全超出了当初制造者的想象。它不只是食物,更是一段关于美国创造力、适应力与幽默感的故事。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游戏玩家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