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出校园悲剧,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当“导师压榨致学生自杀”的指控在网络上掀起惊涛骇浪时,昆明警方的通报如同一块巨石,迅速让喧嚣的舆论归于平静。然而,真相大白之后,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一出校园悲剧,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当“导师压榨致学生自杀”的指控在网络上掀起惊涛骇浪时,昆明警方的通报如同一块巨石,迅速让喧嚣的舆论归于平静。然而,真相大白之后,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根据昆明市公安局呈贡分局10月29日的通报,事件的真相令人唏嘘。10月25日,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结束生命的男子罗某,年仅29岁,并非在校学生,而是一名校外人员。他选择走上绝路的原因,与任何学术压迫无关,而是源于一段与在校女生的情感纠纷。警方的现场勘查与走访调查,最终排除了任何刑事犯罪的可能。这起事件,从一桩被想象成“反抗学术霸凌”的公共事件,回归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个人情感悲剧。
然而,我们为何会如此迅速地相信“导师压榨”的版本?这个谣言之所以能病毒式传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它精准地踩在了公众对于高校师生权力关系、学术压力与心理健康的普遍焦虑之上。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一个标签化的、充满冲突感的故事,远比一个复杂的、私密的情感纠葛更容易点燃公众情绪。谣言的“胜利”,恰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某些真实存在的痛点,它借由一个具体的悲剧,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这起事件的双重悲剧性也正在于此。第一重悲剧,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无论原因如何,这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二重悲剧,则是一场社会信任的误伤。当公众的正义感被谣言利用,不仅无辜的导师和学校名誉受损,真正需要被关注的学术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反而可能在这次“狼来了”的喧嚣中被稀释和消解。我们用愤怒点燃了一把火,却烧错了地方,最终只留下一地鸡毛和警方的依法警示。
当真相穿上鞋子,谣言早已跑遍了全世界。昆明理工的这起风波,为我们每个人都上了一堂深刻的媒介素养课。在按下转发键之前,我们是否愿意多等一等,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在表达对不公的愤慨时,我们是否能保持一份理性的克制,避免成为谣言的“二传手”?毕竟,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守护社会信任的基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审慎与担当。
来源:让快乐的我飞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