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央视镜头前,陈芋汐红着眼眶承认巴黎后曾想离开10米台,并当场感谢全红婵,直说没有“小红”就没有自己走出低谷的速度
在央视镜头前,陈芋汐红着眼眶承认巴黎后曾想离开10米台,并当场感谢全红婵,直说没有“小红”就没有自己走出低谷的速度
我看那期《体坛零距离》,演播室灯光打得很稳,桌上只放了一杯温水,主持人抛出“奥运会后你是结束了,还是想逃开”的问题,陈芋汐先沉默,再吐出“想逃”两个字,声音不大,但掷地有声
说白了,东京到巴黎,两届奥运会,双人项目她都金光闪闪,单人项目却都输给全红婵
外界只看分差,自己要扛的是四年四年的时间
她在采访里补了一句:“东京后能力是下滑的,下滑得挺厉害”
这话听着扎心,因为她不是不知道该怎么跳,而是身体、心态、起跳那一瞬的自信,都在对抗时间
更扎心的是,她说巴黎之后,一度不敢想还能站回10米台
话说回来,她并不避讳全红婵
她一直叫全红婵“小红”,语气里没有客套,只有队友间的日常
从东京后陷低谷,到重新配对双人,再到动作“蹬不起来”变成“又蹬起来”,她把节奏找回来的那段,反复感谢“小红”的陪伴和拉一把
听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新加坡那场世锦赛,7月底陈芋汐在全红婵缺席的情况下独揽三金,混采区她眼眶也红了,还提到“小红”
几天后,有媒体拍到刚拆石膏的全红婵出现在后台,递了个平安符给她,两人低声说了几句,没摆拍,也没煽情
这种细节,胜过一切声明
这一次的采访,基本把所谓“不和”的传言盖棺了结
业内有教练提到,顶级队内竞争是“良性互推”
“有竞争才有提升,缺了对方,成绩可能真会掉”
鲁中晨报在10月31日的报道里也用了“相互促进”的表述
换句话说,两个人在同一项里卷,卷到极致,就是彼此成就
你能看到她们在同台时眼神更专注,也能看到分开比赛时,心里留着对对方的标准线
把时间线拉直:东京之后,陈芋汐状态走低,配双人慢慢回血;
巴黎之后,单人再失利,退意上头;
10月30日,她在央视摊开了这些心路
这番坦白的结果,是外界终于把注意力从“谁压谁”转向“她们怎么彼此托举”
而最新进展也在告诉我们,故事不只停在一句“想逃”
9月,全红婵入读暨南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院还拟成立“二沙精英班”专项培养;
9月30日,她自己发了训练视频,动作绷得紧,精神头也回来了
10月16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官网显示她将在11月初复出,报了女子团体、双人10米台、单人10米台三个项目,11月2日就先上团体相关决赛
与此同时,陈芋汐也要冲击单人10米台冠军,老对手老搭档,再度同场
我挺喜欢她们的相处方式:不热搜式的姐妹花,也不戏剧化的宿敌
她们像训练馆里两条平行的泳道,互看不多,但水花会彼此提醒
有人问,既然是朋友,为什么赛后还会落泪?
我想,泪不等于脆弱,更多是释放
竞技场上没有安全词,只有起跳、空中、入水,0.1分都能拐走一枚金牌
当对手强到成为你的“参照物”,情绪一定是满格的
再把镜头拉远一点
7月底的新加坡世锦赛,除了陈芋汐的三金高光
中国跳水队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点:男子跳台失守、三米板溃败、接力项目拉胯,金牌数较上届有明显下滑
多位业内人士提到“居安思危”的提醒并非空话
8月初,郭晶晶以裁判身份出现在赛场,她补领名人堂奖项的消息也在热搜上挂过一阵,老一代的身影给新一代多少提了个神
说白了,同辈的良性竞争,是个人的推进器;
而整个队伍的危机意识,才是国家队的护城河
你要是把这段关系放进更大体育史里看,就更能明白“同台成就”的力量
马龙和波尔交手无数,合作也拿过男双冠军,“马可波罗”的段子不必多说;
羽生结弦和金博洋,赛场对打,场下互相打气,甚至帮对方把国旗摆正
这些“老友对手”的故事,都在证明一个道理:最好的对手,往往也是把你拉上去的人
陈芋汐与全红婵的关系,很像这样的模板,但她们又有中国跳水特有的密度——训练日程的密度、动作难度的密度、对自我要求的密度
有人会担心,队内竞争会不会压垮新人?
行内报告和观察给了另一层答案
2024年有份面向装备端的《跳水台行业未来趋势预测》指出,中国市场仍在扩容,说明硬件在跟进;
但多位教练提醒,软件层面的“承压能力”和“同步默契”才是关键,尤其双人项目,呼吸都要一起
换句话说,一个队要强,需要“陈—全”这种顶尖对标,也需要后备力量能被看见、被耐心打磨
回到那场采访的小细节
主持人追问:“如果没有全红婵呢?”
陈芋汐笑了一下,没急着回答,拿起杯子抿了一口水
她最后说:“可能会退步吧”
听着平实,其实很重
这句“可能会退步”,是对对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警醒
我喜欢这种坦诚,它把冠军拉回到一个普通人的呼吸频率里
十一月的全运会,很多人只盯着“谁赢了谁”,但我更想看的是节奏和细节:谁先把难度堆起来,谁在热身时动作干净,谁能把入水的水花压到最小
这不是八卦的爽点,而是体育的看点
有业内人士说,全运会是检验周期的“期中考”,而不是终点,听着挺对
如果说奥运会是万米冲刺,全运会更像是中途的补给站,能看出谁的状态在回升,谁的技术线在升级
当然,争冠也很具体
陈芋汐要证明自己能在单人10米台拿到“那一块”;
全红婵则要在复出三项里把稳定性“托住”
两人若是双人再合体,默契几回合就全看训练质量
更现实的一点是,她们的每一次对决,都会把整个项目的上限再抬一截,这对中国队在面对澳、美、墨等对手时,是好事
我始终觉得,竞技体育里的关系,最难的是保持分寸感:既要在赛场上“毫不留情”,又要在赛场外“彼此成全”
陈芋汐这次把心底话说出来,既是对过往的一个交代,也是给下一次起跳攒的底气
而全红婵的复课、复训、复出,像一条清晰的回归路线图
当她们再次站上同一方平台,观众会想看分数,我更想看她们的眼神,那里面有竞争,也有惺惺相惜
最后,留个小小的期待
如果说冠军是结果,那份被对手逼出来的“更好的自己”,才是会一直留在身上的东西
来源:小孙影视大放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