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家庭都有这样的场景:你反复提醒“别玩手机了”,自己却刷着短视频;你要求孩子守时,自己约会却常常迟到。孩子的耳朵会听道理,但眼睛会看事实。当父母成为规则的先行者,孩子才会从心底里认同并愿意跟随。这种身教,比任何口头教育都更有力。
一个孩子能否管住自己,靠的不是父母整天的说教和催促,而是日复一日的家庭土壤滋养。真正自律的孩子,源头往往在于父母的以下五个习惯。
1. 父母“说到做到”,孩子才愿听从
许多家庭都有这样的场景:你反复提醒“别玩手机了”,自己却刷着短视频;你要求孩子守时,自己约会却常常迟到。孩子的耳朵会听道理,但眼睛会看事实。当父母成为规则的先行者,孩子才会从心底里认同并愿意跟随。这种身教,比任何口头教育都更有力。
2. 父母“稳得住”,孩子才学得会专注
试想,孩子写作业时,你是否隔三差五送去水果,或忍不住指点纠正?这种过度的关注,实则是在不断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自律的核心,正是专注。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和脚,给他一段不被打扰的、完整的时光。
3.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学会负责
自律的本质是自我负责。若父母事事包办,孩子就永远学不会担当。从明天早餐吃什么,到周末家庭活动如何安排,请把选择权逐步还给孩子。让他从小事开始练习权衡与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结果。一个在生活中有主见的孩子,在学习上才会为自己负责。
4. 父母“情绪稳定”,孩子内心才有秩序
一个被父母喜怒无常的情绪所困扰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混乱和缺乏安全感的。他将大量的心理能量耗费在揣摩父母心情、应对家庭氛围上,自然难以形成内在的秩序感去管理自己。父母的情绪稳定,是孩子构建内心秩序、安心发展自律能力的心理基石。
5. 父母“看得见进步”,孩子才有持续的动力
自律需要燃料,而最好的燃料就是成就感。当孩子努力时,请不要只盯着最终的分数,而是看见并肯定他的过程:“我注意到你今天很专注,比昨天提前了十分钟完成作业。”这种具体的、指向努力的赞赏,会让孩子明白:我的付出是被看见的,自律是有价值的。
自律的种子,无法被直接播种在孩子身上,它只能在父母以身作则的土壤中,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 当我们自己活出专注、负责、守信的姿态时,孩子便在一旁默默地习得了这种生活的样板。教育的根本,不在于塑造孩子,而在于成就更好的自己,来成为他的榜样。
来源:满天星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