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穿汉服背诗词,老头用方言念诗,真假文化人之争没答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1:49 1

摘要:今天中午在文艺街一家咖啡厅门口,正看着两个年轻人用手机拍穿汉服背《牡丹亭》的男生,旁边木门忽然推开,穿夹克的老头端着保温杯就用方言念起“床前明月光”。男生话没说完就被掌声打断,有大学生举着纸笔记老头诗句,旁边游客却忙着拍男生服装细节发短视频。

今天中午在文艺街一家咖啡厅门口,正看着两个年轻人用手机拍穿汉服背《牡丹亭》的男生,旁边木门忽然推开,穿夹克的老头端着保温杯就用方言念起“床前明月光”。男生话没说完就被掌声打断,有大学生举着纸笔记老头诗句,旁边游客却忙着拍男生服装细节发短视频。

这让我想起网上总有人说谁装文化人。其实仔细看就能发现,那两个年轻人说话前半截都是“这首词用典很有深意”,后半截马上换成“点赞过万我请大家喝冰美式”。老头被问起为啥用方言读诗,就指着墙上价目表说明天带孙子来教他祖传的顺口溜。

网上那些知识付费课程销量最好的,全在教人三分钟学会装文艺。但上周我去夜市,卖煎饼的大哥听见顾客说“朕甚醉耶,仍欲饮”立刻接下半句,还吐槽“这话说得跟拿筷子蘸醋似的矫情”。原来人家年轻时参加过诗词朗诵比赛,现在每天用外卖软件听评书打发时间。

有些老人反而警惕网上那些穿汉服卖课的。文化宫的刘老师说,六十年代他们学古文非得抄完字典查生僻字,现在年轻人背几句诗就想搞自媒体变现。上周市图书馆讲座,有老教授讲《资治通鉴》时,前排刷题学生睡着了,后面摆地摊的大爷却直点头,说和三十年前菜市场买葱的定价逻辑差不多。

最逗的是文创商场的促销员,见人就介绍青花瓷冰箱贴背后的文化内涵,自己扫码下单时却只关心能不能打折。隔壁书店的店员私下吐槽,那些买整套文史丛书的,回头在社交平台晒书架照片,实际书里连塑封都没拆过。

现在连直播带货都在玩文化梗,李逵牌板栗仁的主播现场背《水浒传》,结果观众根本不在乎招安还是不招安,只关心限时优惠倒计时。倒是广场舞阿姨们把抖音神曲改成苏绣唱法,跳起操来比专业表演团还像模像样。

科技公司开发的诗词AI能帮你挑适合发朋友圈的经典句子,但它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觉得“采菊东篱下”配火锅照很登对。最近新闻说敦煌研究院正在测试古画修复AI,但程序员承认系统识别不出供养人画像背后的家族恩怨和市井流言。

我表哥在博物馆当志愿者,他说现在讲解员得学会同时应付穿汉服拍照的、考公务员的、直播探店的三拨人。有次带日本游客参观,结果对方掏出笔记本一句句记展签说明,倒是旁边的中国小孩举着冰淇淋追问“这儿能盖章吗”。

地铁口卖烤红薯的老伯最实在,看见穿唐装推销茶叶的就摇头:“俺们村扫盲班的课本比你这证书管用。”他儿子在短视频平台当“国学导师”,他却天天蹲公交站看免费听书软件,在等孙子放学时默默学成语接龙。

说到底文化这事,穿汉服背诗的年轻人能上热搜,用方言读诗的老头被电视台采访,摆摊大爷背古文顺口溜也能收门票。现在哪个才是真文化人呢?反正下次去咖啡店,我只管点单就行,你们爱拍谁拍谁去吧。

来源:趣飞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