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加工费低迷、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段绍甫近日明确提出“反内卷”路径:对铜、铅、锌等大宗金属设产能“天花板”,战略金属通过兼并重组提集中度,深加工向高附加值转型。这一政策导向不仅将重塑行业格局,更让三类上市公司迎来
在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加工费低迷、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段绍甫近日明确提出“反内卷”路径:对铜、铅、锌等大宗金属设产能“天花板”,战略金属通过兼并重组提集中度,深加工向高附加值转型。这一政策导向不仅将重塑行业格局,更让三类上市公司迎来明确利好——大宗金属龙头、战略金属整合者与高端加工领跑者。
段绍甫强调,电解铝的产能管控经验可复制到铜、铅、锌等大宗金属,通过“天花板”限制新增产能,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优化”。这一政策下,已具备规模优势、资源自给率高的龙头企业将直接受益,因为它们无需再陷入“产能竞赛”,反而能通过成本控制与市场份额巩固,提升盈利稳定性。
以铜行业为例,江西铜业(600362.SH)作为国内铜业龙头,2025年三季度业绩表现亮眼:归母净利润18.49亿元,同比增长35.2%;阴极铜产量稳步提升,资源自给率从2023年的15%升至2025年的22%(武山铜矿三期投产后将再增5万吨/年)。其核心优势在于“资源-冶炼-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国内矿山铜产能20万吨/年(武山铜矿三期年底投产),海外权益矿产能8万吨/年(秘鲁Las Bambas扩产),再生铜处理能力150万吨/年(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70%政策)。这些布局让江西铜业在“产能天花板”下,既能稳定原料供应,又能通过高自给率对冲铜价波动风险。
同样,驰宏锌锗(600497.SH)作为铅锌行业龙头,拥有亚洲最大的单一铅锌矿山(储量超千万吨),2025年二季度净利润4.38亿元,毛利率19.8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铅锌矿-冶炼-深加工”一体化模式,让它在铅锌产能受限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对于稀土、钨、锑等战略金属,协会建议通过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这一方向下,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将成为核心受益者,因为它们能通过并购重组扩大资源储备,强化在战略金属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稀土(000831.SZ)作为中国稀土集团的核心上市平台,正积极推进内部资源整合:2025年8月,公司拟吸收合并全资子公司中稀赣州,继承其全部资产与业务;同时,中国稀土集团通过无偿划转,成为广晟有色(600259.SH)的股东(持股18.45%),旗下上市公司增至2家。这些动作旨在优化管理架构、提高资产效率,为后续资源注入与并购重组铺路。截至2025年10月31日,中国稀土市值达52.7亿元,虽受市场波动影响近期股价回调,但长期来看,战略金属的资源稀缺性与政策支持(如《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将稀土列为战略性矿产),将推动其估值持续提升。
此外,厦门钨业(600549.SH)作为钨产业龙头,拥有钨矿资源储量约20万吨(占全国15%),2025年上半年钨产品收入占比达30%,毛利率超25%。随着战略金属整合加速,厦门钨业有望通过并购重组进一步扩大钨矿资源储备,强化在高端钨材料(如硬质合金)领域的竞争力。
针对深加工产业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协会引导企业向“个性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避免低端竞争。这一方向下,掌握核心技术、产品结构升级的深加工企业将脱颖而出,因为它们能通过“技术壁垒”与“客户粘性”,摆脱“价格战”困境,实现利润增长。
楚江新材(002171.SZ)作为铜加工领域的“隐形冠军”,其高精度铜合金板带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连续多年第一(占比10%),2025年上半年铜板带收入占比达40%,毛利率超12%。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产能”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并购顶立科技、天鸟高新(碳纤维预制体龙头),切入高端新材料领域(如航空航天用碳纤维预制体);另一方面,募投项目(铜板带及导体项目)投产後,整体产能将达到100.8万吨(提升153%),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2025年上半年,楚江新材净利润同比增长25%,其中高端铜板带收入增长30%,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鑫科材料(600259.SH)作为另一家铜加工龙头,其“新型镀锡铜带”产品获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市场占有率全球前十、国内第一(占比15%)。2025年上半年,公司高端铜板带收入占比达35%,其中新型镀锡铜带收入增长40%,主要客户包括TE(泰科)、Ampheno(安费诺)等全球知名连接器企业。这些高端产品的毛利率超15%,远高于传统铜加工产品(毛利率约5%),让鑫科材料在“反内卷”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段绍甫的“反内卷”路径,本质是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大宗金属龙头需抓住“产能天花板”机遇,巩固规模与资源优势;战略金属企业需通过兼并重组,强化产业链控制能力;深加工企业需向高附加值转型,用技术壁垒摆脱价格战。需要提醒的是,投资需关注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如资源储备、技术研发、市场份额),而非短期股价波动。在“反内卷”的背景下,只有那些能适应行业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来源:徐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