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军奇袭白马山,文化教员却献上一份情报,上千战士陷入死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20:43 1

摘要:为了这次行动,整个114师都动了起来,尤其是担任主攻的340团,可以说把准备工作做到了极致。

一个人的名字,有时候能压垮一支军队。

1952年的朝鲜,秋风已经带着刺骨的寒意。

铁原前线,志愿军“万岁军”38军的战士们正准备干一件大事。

他们的目标是白马山,一个像钉子一样扎在南朝鲜军防线上的高地。

为了这次行动,整个114师都动了起来,尤其是担任主攻的340团,可以说把准备工作做到了极致。

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进攻。

白马山前面是一片一千多米宽的开阔地,上面光秃秃的,连个能藏身的地方都没有。

白天冲锋,那就是给敌人的机枪当活靶子。

所以,师长江拥辉想了个狠招:让上千人的主攻部队,在总攻前一天晚上,悄悄摸到离敌人阵地只有两三百米的地方潜伏下来。

等第二天炮火一响,潜伏的部队就能像出膛的炮弹一样,几分钟内冲上主峰,不给敌人任何反应的时间。

这个计划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

上千人,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趴一夜,不能发出一点声音,不能有任何动作,连咳嗽一声都可能暴露目标。

为了做到这一点,战士们下了死功夫。

他们把蒿草捣烂,用那苦涩的汁水把军装染成跟阵地上的枯草一个颜色。

为了练习夜里走路不出声,他们跑到水塘边,排着队在呱呱叫的青蛙旁边走来走去,什么时候走过去一队人,蛙声都不停,这才算合格。

甚至练习挖工事,都是营长假扮成敌人哨兵,在十米外竖着耳朵听,听不到半点铁锹声才算过关。

每一个战士都像一块石头,准备在阵地上趴到天荒地老。

这支部队,每一个环节都打磨到了极致,就等着在黎明时分,给敌人致命一击。

而在340团2连,有一个叫谷中蛟的文化教员,他也是这精心布局中的一环,只不过,他的作用和所有人想的都不一样。

谷中蛟这个人,来路有点特殊。

他不是根正苗红的子弟兵,而是1949年在云南被38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官,还是在李弥手下干过的。

被俘之后,他表现得特别积极,能说会写,很快就取得了信任,不但入了伍,还因为有文化,被提拔当了连队的文化教员。

可他心里那道坎,从来就没过去。

在他看来,自己一个正经的军官,成了共产党的俘虏兵,这口气一直憋着。

他表面上跟大家打成一片,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给自己找条“出路”。

朝鲜战场,给了他这个机会。

1952年10月2日的晚上,也就是潜伏部队出发前的几个小时,谷中蛟突然不见了。

一开始,连里的人还以为他可能去哪个阵地串门迷了路。

可仗马上就要打了,一个文化教员在这个节骨眼上“失踪”,事情透着一股邪气。

第二天,谜底揭晓了。

对面白马山南朝鲜军的阵地上,高音喇叭突然响了起来,用字正腔圆的中文反复广播:“38军114师340团的谷中蛟已经向我们投诚!

你们的进攻时间是明天凌晨,主攻方向是3号和9号阵地,潜伏部队的位置我们已经全部掌握了!

你们的偷袭已经失败,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了!”

为了让志愿军相信,敌人的飞机还飞过来,撒下了成千上万的传单,上面印着谷中蛟叛变的消息。

这一下,整个志愿军阵地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准备了几个月的奇袭,最关键的潜伏战术,在最后一刻被一个自己人捅了个底朝天。

谷中蛟,这个被部队从旧军队里解救出来,给了他新生的人,反手就用最恶毒的方式,把上千名朝夕相处的战友,推进了火坑。

38军军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

打,计划已经泄露,潜伏的部队等于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之下,这就是让战士们去送死。

不打,全线的战术反击计划都被打乱了,战略上会陷入极大的被动。

经过紧张的权衡,军首长最终还是下达了命令:打!

他们当时判断,谷中蛟只是一个连级文化教员,可能接触不到最高级别的核心机密,敌人也许只是虚张声势。

而且,箭在弦上,数万人的行动已经展开,不可能因为一个叛徒就停下来。

这是一个致命的误判。

作为文化教员,谷中蛟恰恰参加了所有战前的动员和战术讲解会,对部队的兵力部署、主攻方向、潜伏位置,甚至连炮火准备的时间都一清二楚。

他把这些情报,原原本本地交给了敌人。

当志愿军的炮火按计划怒吼着覆盖白马山时,从潜伏地一跃而起的战士们,迎面撞上的不是惊慌失措的敌人,而是一张早就张开的死亡大网。

南朝鲜第9师在美国顾问的指挥下,已经把预备队全部顶到了一线,美军的重炮群也把坐标死死地锁定在我军潜伏部队的出发阵地。

战斗从一开始就变成了最残酷的绞肉机。

我军战士们迎着敌人算计好的密集火网,奋不顾身地发起冲锋。

那片一千多米长的开阔地,被炮弹一遍遍地来回翻耕,烧红的弹片和泥土混在一起四处飞溅。

无数年轻的生命,在冲向山顶的路上,化作了这片异国土地上的忠魂。

即便如此,靠着一股血性和钢铁般的意志,志愿军的勇士们数次攻上白马山主峰。

但敌人凭借着情报优势,调动美军第3师的兵力火速增援,一次又一次地把阵地夺回去。

双方在这座不大的山头上反复拉锯,战斗的惨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激战了九天九夜,38军付出了超过六千人伤亡的代价,最终因伤亡过大,认为再打下去得不偿失,主动撤出了战斗。

一场原本志在必得的奇袭,因为一个人的背叛,变成了一场血流成河的鏖战。

那六千多名牺牲或负伤的战士,他们不是输给了敌人,而是倒在了自己人的出卖之下。

而出卖了战友的谷中蛟,幻想着自己立下了“奇功”,能被南朝鲜军奉为座上宾,从此加官进爵。

但他想错了。

在敌人眼里,一个能毫不犹豫出卖自己同志的人,就像一条随时会反咬一口的狗。

利用价值一旦被榨干,就只剩下鄙夷。

他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和奖赏,反而被直接送进了战俘营,和他那些被俘的战友关在了一起,接受审查。

战争结束后,谷中蛟作为所谓的“反共义士”,被送去了台湾。

他以为自己的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可到了台湾,国民党当局对他这种在共产党队伍里待过的人,同样充满了戒心和不信任。

他不但没有得到想象中的荣华富贵,反而因为复杂的身份背景,被长期审查,最后据说被安了个“叛国”的罪名,成了一名在码头上干苦力的劳工。

晚年的谷中蛟,据说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在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孤独地死去。

他用六千名英雄的鲜血换来的,只有暂时的苟活和一生的凄凉。

白马山上的英烈,他们的名字刻在了丰碑上。

而谷中蛟这个名字,则被钉在了历史的另一根柱子上。

参考资料:

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

江拥辉,《三十八军在朝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1990年。

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杜绝低俗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富甲夜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