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六9时45分,距离观沙岭招商花园城开放还有15分钟,商场入口前已有推着婴儿车的家长在等待。他们的目标出奇地一致——直奔顶楼“天空乐园”。
周六9时45分,距离观沙岭招商花园城开放还有15分钟,商场入口前已有推着婴儿车的家长在等待。他们的目标出奇地一致——直奔顶楼“天空乐园”。
推开门、视野开阔——无动力设施、沙池“淘金池”、彩色跑道取代了冰冷的水泥地,在商场顶楼的天空乐园,城市天际线成了孩子们嬉戏的背景板。
这并非个例。在长沙一些较为“年轻”的商业综合体、艺术场馆的屋顶,一场关于城市空间的“向上生长”正悄然发生。
从亲子乐园到空中滑板场,从城市观景台到天台音乐会,长沙的商业与公共空间为何集体“向上”?
亲子乐园置顶,制造“消费瀑布”为何选择在屋顶做文章?
“屋顶建乐园,期望将人流向上引,也就是‘置顶经济’。”观沙岭招商花园城项目企划经理杨灵江说,其实商场此前尝试探索——2024年11月开业亮相时,在屋顶打造面向年轻人的艺术打卡装置,并预留了舞台、活动区域。经过实践和调研,团队发现核心客群是亲子家庭,今年3月及时调整战略,以千万级投入将屋顶改造为亲子空间,并在今年国庆假期启动试运营。
现在5000平方米的屋顶乐园,按照儿童年龄段,分为天际索道、森林瞭望塔、胡萝卜乐园等多个区域,3至12岁的孩子都能玩起来。预留的绿地,也为后期举办集市、赛事等活动留下空间。
运营近一个月,稳定的客流数据也证明“流量置顶+消费瀑布”的可行性。
“周末时段,全天游玩人数能破万;工作日期间,人流量也在3000人以上。”如今,服务力也在转化为消费力,“我们初步统计,顶楼之下,商场三四层的客流量提升超过30%。”
如果说招商花园城是“主动转向”,那么长沙荟聚便是“长期运营”的受益者。
“乐芙荟”开放至今已有四年,近550平方米的范围内,设置有滑梯、攀爬绳、传声筒、秋千等游乐设施,是周边4至12岁儿童游乐的好去处。
今年10月,在社交媒体上,顾客黄芳看到乐芙荟焕新屋顶的投票链接,她也选择了心仪的游乐器材和乐园主题。“我常带孩子去,这里定期换新,孩子们爱玩、家长们省心。”据了解,后续乐园将整体翻新与优化,并充分利用场地,提升游玩新鲜感和动线,并增设遮阳休息区。
从2021年开园起,“乐芙荟”已免费接待顾客130万人,也为商场强化了“亲子出行首选”的印象。随着10月“小谷吖”“功夫派”等新品牌入驻,目前商场内的亲子品牌已超过总数的20%。
屋顶空间提供了购物之外的情绪价值——阳光、视野、亲子互动、社交打卡。
正如杨灵江所言,现代购物空间“不只有一个功能,不纯粹是卖东西了”,而屋顶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载体。目前天空乐园处于免费运营阶段,成功地将屋顶打造成了辐射周边3公里、42万人的“亲子生活欢聚场”。
“置顶经济”并非只是商业综合体的独角戏,在长沙,更多“文旅地标”“年轻社群”在城市的高处蓬勃发展。
今年夏天,在“一览长沙小”的最高处,长沙之眼成了当之无愧的“顶流”。数据显示,电视发射塔以“长沙之眼”城市观景平台的全新亮相后,观景平台累计游客量达到259466人,全景观光厅游客量达到25000人。
始建于1987年的长沙广播电视发射塔,90年代市民排队登塔眺望湘江,承载着三代长沙人的集体记忆……2013年因设施老化关闭后,斑驳的塔身与岳麓山的绿意形成鲜明对比,市民期待“唤醒城市天际线”。
“在改造之初,延续老长沙登高望远的传统,融入新的文旅科技展陈,就成为主要的方向。”湖南天择城旅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顺说,现在的“长沙之眼”城市观景平台,精心构建三层立体观览体验,包含位于塔身45米高度的360度全景观光厅、塔下观景平台、负一层“文化+科技”观光体验空间。
OFlowers滑板俱乐部,则对“屋顶+运动”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团队的第一个天台滑板场坐落于岳麓山与梅溪湖中间,“背山面水,滑起来很酷、也很出片。”品牌联合创始人王世强说,这里共有800平方米街式区域,200平方米基础平地区域;这里原本是一处青年活动中心,后被俱乐部改造而来。
去年11月,他们又多了一处滑板“乌托邦”。在观沙岭招商花园城的屋顶一角,一处近1000平方米粉白交织的滑板场,整体被分为浪壁、U型谷、碗池、街式区域,“项目比较全面,初学者入门一年就能来体验了;同时小轮车、极限轮滑爱好者也很愿意来到场地训练。”王世强告诉记者。
为何选在屋顶玩运动?“在屋顶打造的公共空间,相较于室内更能被看见,也可以降低大家接触这项运动的门槛。”王世强说,在“被看见”之后,团队在长沙运营两年间,已经有1万多个家庭通过俱乐部进入滑板的世界。
屋顶还可以是“城市舞台”——长沙IFS屋顶的KAWS巨型雕塑,8米高的玩偶背对而坐,融入“网红城市”高点、俯瞰烟火气,逐渐升级为长沙必打卡的文旅地标之一。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曾做过一次尝试,在洋湖湿地背景、晚风斜阳下举办一场天台音乐会,并邀请咖啡店、书店、文创小店支起体验的小摊……
“向上要空间”已从简单的“空间利用”,变为文化地标、品牌符号塑造、社群运营的不同模式,成为打破同质化、满足人们“崇高”心理的载体。
复制难题与“长红”之道“向上要空间”的行业趋势,并不是近年来兴起。
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曾经素面朝天或用于放置设备的屋顶空间,如今越来越多的被利用起来,“长”出屋顶花园、露天餐厅、户外运动场、潮流市集等,不仅延伸了商业功能,也让城市的天际线亮眼灵动。
但背后的挑战也同样明显。
首先,是先天条件的制约。正如杨灵江所言,“不是每个商场想改就能改,‘规划在前’才能有空间可改”,建筑的承重、结构、消防,尤其是先期规划都决定了屋顶改造的可行性上限。
其次,是运营与天气的双重考验。露天空间受天气影响巨大,持续的安保、维护、内容更新等都需要投入成本。如何平衡体验与投入,是运营者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聊到“天台快闪活动”的运营模式,谢子龙艺术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内容策展保持新鲜感,但受制于安全和运营,并未实现常态化。
当被问到“高空+运动”模式是否能复制时?王世强说:“合适的场地、较大的投入,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最终,成功的屋顶空间必然超越短暂的“网红”打卡,走向“长红”的生态运营。
它需要持续的内容焕新——如招商花园城计划结合节气举办活动、更换场景;需要深度的会员运营——滑板俱乐部将流量转化为忠实的消费群体;更需要与楼下商业体形成有机互动,构建“上楼沉浸体验,下楼便捷消费”的完整闭环。
总之,在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看来,成功的屋顶经济,最终比拼的不是谁先“上去”,而是谁能在“上面”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微循环生态”。
◎记者:贺喜迎
来源:湖南湘江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