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的夏天,北京一间教室里,一位老师正准备接待一个从东莞飞来的家庭。课程顾问特别提醒:“这孩子英语几乎是零起点,父母飞了2000多公里来找我们,真的要帮到他们。”
2017年的夏天,北京一间教室里,一位老师正准备接待一个从东莞飞来的家庭。课程顾问特别提醒:“这孩子英语几乎是零起点,父母飞了2000多公里来找我们,真的要帮到他们。”
孩子叫霖涵,刚满14岁,体制内初一学生,暑假前刚刚休学,准备从公立体系转向国际路线。他的留学起点,是从一句简单的“What’s your name”都不敢回答开始的。
那是AI还没出圈的年代,大家都靠词汇一本本背、文章一段段抠。现在再看,正是这些笨办法,撑起了真正的底气。
没人想到,那场面谈会开启一段长达五年的陪伴。他从晨读一句跟不上,到托福首考81、再到111分、SAT 1540,最终进入美国前30的大学。
霖涵托福最终成绩111分
这是一段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本文作者杜老师这些年最深的体会:真正被AI时代放大的,从来不是捷径,而是那些扎实到骨子里的基本功。
为方便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将以杜老师的第一人称展开。
端午,杜老师带着孩子们徒步,人生是体验,雨水、泥泞、摔倒,都算数。学会“摔倒”,比走得快更重要。
大家好,我是杜通,一名教了11年托福的英语老师。
8年前,接到这场面谈安排时,我只知道有个家庭从东莞飞来北京,希望帮孩子尽快走上美高备考的路。
可真正见到霖涵,我才明白,他需要的远不只是托福课,而是有人拉他一把,带他从“完全听不懂”开始,一步步站稳脚下的路。
三行英文,读了整整四小时
——从沉默到发声,每一步都不容易
霖涵上课的第二天就准时参加了8:30的晨读。
十几个孩子的教室,三五行的句子,朗朗读书声,他竟跟不上一句。晨读时同学们响亮的声音和脱稿背诵的速度都让霖涵震撼,那一刻,托福对霖涵来说太遥远了。
可是他知道,公立学校他回不去了。前面的路怎么走还不知道,反正后面是没路了。
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教霖涵把这三五行话读明白了,别人30分钟的晨读,我们花了整整4个多小时。可这其中霖涵的投入和用力,我比谁都懂。我掩饰不住喜悦,他的不放弃让我惊喜,甚至倍感振奋。
杜老师推荐的书①:《童年的秘密》,三十多岁的我们,身体里还住着童年的自己。教育,是在不被察觉中,修复那些曾经来不及疗愈的地方。
可还不等我鼓励他,他就忧郁的问我:「老师,他们都是几年级的同学?怎么个子都这么高?」「老师,我去了美国,会不会是班里个子最矮的?」霖涵个儿不高,瘦瘦的,环境的突变确实激起了他内心的担忧。
第二天我一到校区,霖涵学习的桌子下方就多了一整箱牛奶。他怯怯的跟我说:老师我想长高一点。这时我才意识到,对于一个14岁的少年来说,最刺痛他的或许不是从未投入过的超高难度托福学习,而是同龄人的体格和自信。
我也经常在想,公立转国际的孩子,真正需要适应的只是语言么?自我意识的构建、自我价值的确认,或许是老师更不能放弃帮助孩子的东西。
托福40-81,真正蜕变的2个月
——分数之外,他开始“打开自己”
经历了最开始的三个月,霖涵渐渐知道了托福是什么,40分的托福首次模考成绩对很多孩子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霖涵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
他开始享受晨读、开始理解老师们在背单词时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做到「一秒辨音」、开始懂得老师们坚持的「关注练习质量,而不是关注练习数量」、开始有基本的句子结构和长难句的复述能力、开始跟老师们表达观点和感受,也开始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的秩序。
睿途同学和老师们在校区给霖涵过14岁生日
霖涵曾经问过我:「老师,虽然我托福40多分有点丢人,但是课上7个好习惯打分,我应该不低吧?」
的确是,作为一名托福老师,我很难只从一个孩子的模考分数来评价他,「心态开放、克服困难、阅读、朗读背诵、专注度、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这七个重要的维度,是我们观察并且预测孩子托福最终成绩甚至大学学术生活质量的法宝,如果从这些角度看,40分的霖涵是拥有可以拿下托福100+潜力的人。
我现在回想,或许课上七个好习惯的评分是那时支撑霖涵走下去的一个重要力量。
2017年的11月26日,霖涵迎来了他的第一场托福考试。
霖涵太紧张了,距离考试一个多月他就给自己倒计时了,担心实考只有40分怎么办?担心考点太远,自己会不会迷路?担心听力考试的时候耳机坏了,担心写作的时候键盘失灵了,周围的同学口语说的太好了。
霖涵的父母不在身边,这小半年,生过几次病,发过烧,感过冒,眼睛得过结膜炎,照顾自己生活的同时还要承担学习的压力,真的很不容易。
考前一周,我决定陪他去考试。
考试当天一大早7点我们相约大堂吃早饭,霖涵告诉我:老师,知道你就在我隔壁房间,我一整晚都睡得特别好。
那一刻,我发现老师的陪伴和父母的陪伴一样,都能让孩子安心。
2017年11月26日托福考场前的合影留念
等待出分的两周里我比霖涵焦虑多了,我希望过去五个月的投入和陪伴能有所回报。我希望霖涵看到首考的成绩时可以狠狠的拥抱自己一下,我希望睿途陪伴他的这五个月没有遗憾。
首考81分,霖涵做到了!
托福首考成绩
托福81-92-100
——陪他和迟到、手机、时间作战
五个月的时间,托福0基础到81分。对霖涵来说,膨胀的时候到了。
五个月几乎没有在晨读迟到过的霖涵,迎来了他的叛逆。频繁迟到,熬夜玩手机,完全没有意识到,托福备战的真正难度才刚刚开始。
当时,远在广东的霖涵妈妈问,接下来两周冲刺计划可否达到95分的目标。我心里没底,只有14天从81分到95分,相当于一天涨一分,本来80多分就是很瓶颈的分数,很多学生会在80多分挂很长时间,这个真的太难了。但是还是回复霖涵妈妈说,如果按照老师的要求每项任务都保质保量完成,冲击目标成绩有希望。
杜老师推荐的书②:《幸福之路》,罗素说,孩子该从小学会适应积极的单调。这正是我坚持十年“刻意练习”的原因——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一生的内驱力播种。
不迟到是我们非常在意的事情。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孩子,海外的生活也会格外艰难。霖涵迟到后跟老师们一起爬楼梯,再后来干脆舍得每天晚上把手机留在校区,早上也能准时到校了。
每天给自己列详细的时间表,任务也基本能够完成。每项任务都打分,精听精读过关就是10分,不过关就是0分,没有中间分数。
这样连续14天,一天也没有休息,按照老师的要求整理笔记,整理混淆单词,登上睿途的词霸榜,我觉得有点希望了。
第二次考试当天七点多,霖涵又开始问,我考试万一做快了怎么办,做慢了怎么办。我知道他是特别紧张,所有老师都在孩子的学习群里,给他鼓劲,1月28日霖涵拿到92分。
3月24日的托福三考, 100分,达成!
扫码领「睿途独家托福词汇书电子版」
托福111、圆梦TOP30只是起点
——那些分数背后的事,我们在讲座里慢慢说
2018年9月,霖涵如愿进入到美国高中读9年级。那一年,我带着几个睿途老师,创立深圳睿途。
2020年,霖涵回到湾区在深圳睿途上托福,最终拿下托福111分、SAT1540,最终进入美国前30的维克森林读本科。
■霖涵托福最终成绩111分
而托福111分不是故事结局,故事的结局是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
霖涵妈妈曾经回忆孩子艰难的国际求学路线,从学语言,到申大学,很多个欠妥的选择,一路却充满幸运,妈妈有一次发微信给我说:「杜老师,睿途老师们做的太多事情,当母亲的我都没有做到,托福是霖涵成长中的机会和幸运,感恩遇见。」
霖涵和妈妈在演讲会的拥抱瞬间
过去工作的十一年里,太多个留学家庭走入我的视野。托福对我来说不只是一场标化考试,托福学习决定孩子的留学体验。
我愿意把我过去11年陪伴孩子的故事讲给留学家长听。
5月20日-23日欢迎收听睿途托福四讲,一起来谈谈留学、孩子和托福学习。
入群可获得:
四堂专业的托福课堂
托福听说读写方法论
留学规划一对一面谈
托福专家诊断英文能力
高质量的留学备考群
睿途独家托福词汇书电子版
如何做听力训练?
单词为什么一定要抄写?
为什么要统计正确率?
一个句子读不懂要做几件事才能读懂?
为什么练习听力不能看原文?
如何给口语练习增加压力?
每一个细节,都决定托福学习的效率。
在过去11年,不仅睿途所有的家长、学员,连行业的很多老师,都听睿途的托福方法论讲座。
托福方法论讲座,不仅有睿途对于英语学习的理解和托福课堂的理解,也有自己的教学心得。
入群可获得:
四堂专业的托福课堂
托福听说读写方法论
留学规划一对一面谈
托福专家诊断英文能力
高质量的留学备考群
睿途独家托福词汇书电子版
往期听了讲座的家长们这样说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