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散文集《狐狸有九个想法》我认识了作家王族,他书写了近百种新疆的动物,更由动物的栖息,一方面呈现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展现动物与至今依旧在新疆保持着游牧生活的牧民间,互相影响、彼此相依的生存状态,将核心命题升华至对生命与生存法则的深度探讨,阅读时由衷的
《匈奴的干粮》,@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
通过散文集《狐狸有九个想法》我认识了作家王族,他书写了近百种新疆的动物,更由动物的栖息,一方面呈现新疆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展现动物与至今依旧在新疆保持着游牧生活的牧民间,互相影响、彼此相依的生存状态,将核心命题升华至对生命与生存法则的深度探讨,阅读时由衷的感叹,边疆充满了故事与传奇。经过后续的了解才知道,王族之所以能如此的擅长书写新疆的故事、动物与人,是因他自九十年代从军到新疆,三十年来走遍天山南北,足迹遍布新疆山川河泽。近期,欣喜的发现他推出新作,将目光转向新疆这片土地的悠悠历史。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七十篇列传中,第五十篇是记述匈奴与中原关系的传文《匈奴列传》,其中“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司马迁用291个字记述了匈奴冒顿,而他正是历史上首位留下姓名记载的“匈奴单于”,也就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头曼的儿子,两代“单于”的故事正是匈奴崛起的恢弘历史篇章。王族老师基于司马迁关于匈奴冒顿这短短的记载,结合文学创作的手笔,延展成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匈奴的干粮》,收获超乎我读前想象的故事性,成就一部关于西域草原之上的史诗。
基于史料展开的创作有其局限性与约束性,既不能为了追求吸引读者眼球而过度戏剧化改编,成了杜撰轶闻,又不能刻板单调的围着原文转,成了文言文的今译扩写,丧失了相应的故事性、可读性等,失去了撰写的必要性。王族老师可谓找寻到了妥当的平衡点,源自于真实史料记载的历史感、厚重感,巧妙的运用多年撰文积累的笔力、笔法,写出了故事的心意,传递给读者一种人物时代的使然与命运的必然。故事的质感像是一首西域草原古老的民歌,宏大悠远,歌颂了一段今时依旧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赞颂着故事中人的智慧与勇敢,和英雄成功前必经的成长。
最令我惊艳之一便是故事中的人物刻画,塑造的有形有神,他们的性格与一言一行都预示着最终结果的必然,作者注重虚构了一些人物的细节,如皱眉、笑容、喃喃自语等,人物像是跃出了书籍的纸面,在读者面前上演着一个个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时刻,读者将自身带入到历史,更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感知支撑着他们的精神,有时就连穿过草原的风、滋润戈壁的雨都有了触觉,一个属于匈奴的帝国正在生根发芽,不再是那样模糊不清的神话,但故事的内核依旧是王族老师笔下读者最熟悉的课题,生命与生存,我突然惊醒原来书名中的“干粮”二字用的是如此贴切。
匈奴对于许多人而言可能是凶残与野蛮的代表,但实则他们有着自然赐予的清澈与真挚,有他们信仰的神给予的信念与勇气,更有因种种环境而造就的对部落的忠诚与对他人的慷慨,在我看来是一种别样的浪漫,驱使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形成这些的正是为了生存所不断渴求的“干粮”。故事中的冒顿,之所以成为了名垂历史的匈奴单于,是一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成长故事,这一段的文学想象精彩至极,融合谋略与斗争的艺术。如今匈奴成为了历史概念,但王族老师写出了真正的匈奴,对于具体内容就不做复述和剧透了,这部作品是不容错过的杰作。
来源:书海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