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7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中选结果,10月28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公布名单,覆盖抗感染、降糖、抗肿瘤等多个领域的55种药品,全国4.6万家医药机构参与报量,最终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拿到拟中选资格,预计2026年2月患
2025年10月27日,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产生中选结果,10月28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正式公布名单,覆盖抗感染、降糖、抗肿瘤等多个领域的55种药品,全国4.6万家医药机构参与报量,最终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拿到拟中选资格,预计2026年2月患者就能用上这批药。
这次结果里,最受关注的是原研药的表现。整个中选名单里,原研药身影很少,只有德国贝朗的复方电解质注射液(Ⅱ)和晖致制药的尼麦角林口服常释剂型这两个原研药品规中标。像阿斯利康、默沙东这些常见的外企原研药,要么报价超出预期,要么直接没参与竞标,最后都没拿到中选资格。
这种情况不是偶然,核心是市场变了。现在很多药品都有多家企业通过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意味着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能和原研药对齐,自然就有了价格竞争的基础。行业里有个明确的规律,只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达到3家以上,原研药想靠高价中选基本没可能,这次正好印证了这点。
拿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来说,这药是全球首个SGLT2抑制剂,不光能治糖尿病,还能用在心衰和肾病治疗上,临床需求特别大,首年机构需求量就有4.6亿片,快占了这个品种需求的一半。但这次竞标,企业报了4.36元/片,和2019年医保谈判价一样没降,而最低中选价才0.215元/片,最后只能落选,市场被7家仿制药企分了,印度Hetero公司还成了第一顺位供应商。
还有些重磅原研药干脆没参与竞标,比如肾性贫血常用的罗沙司他,原研厂商珐博直接放弃了,最后齐鲁制药、正大天晴等12家国内药企中选。这药2023年销售额都超过20亿元了,现在彻底进入仿制药主导的阶段。卫材的阿伐曲泊帕虽然参与了,但降价幅度惊人,这药是治CLD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常用药,之前市场规模有10亿元,这次中选价最低3.547元,比原价降了近99%。
外资药企的报价策略很关键,不少都没选择降价。诺华、拜耳这些企业的集采品种报价基本没动,第一三共的普伐他汀报价远超限价,就算像诺华的艾曲泊帕乙醇胺报了和限价持平的价格,最后也没中选。只有晖致等少数外企愿意“以价换量”,在尼麦角林口服常释剂型的竞标中成功突围,成了原研药里的例外。
和原研药相反,国内药企参与积极性很高,不少主动降价抢市场。辰欣药业的法莫替丁注射剂降幅超过99%,吡拉西坦片这类常用药报价低到每片0.03元,真就是几分钱一片。石家庄四药这次成了大赢家,有12个品种拟中选,其中不少注射剂降幅都超过90%,靠着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站稳了脚跟。
可能有人会担心,药价降这么多,质量会不会没保障?其实不用操心,这次集采提高了投标门槛,要求企业得有同类型药品生产经验,而且投标药品的生产线2年内不能有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情况。更关键的是,能参与竞标的仿制药都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确保质量和疗效和原研药一致,后期药监部门还会做全覆盖监督检查。
对患者来说,这实实在在是省了钱。就说长期吃达格列净的糖尿病患者,以前一片4.36元,一年按1000片算得花4360元,现在用0.215元/片的中选药,一年只要215元,省下的钱够买不少常用的日用品。对那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这笔费用减免能大大减轻家庭负担,不用再为药费犯愁。
这次集采还有个新变化,印度仿制药企业首次以第一顺位中标。印度Hetero公司拿下达格列净的主要供应资格,这在之前的集采里很少见。这说明集采市场越来越开放,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只要产品达标、价格合适就能参与,最终受益的还是普通消费者,有了更多质优价廉的选择。
集采能一直实现药价大幅下降,核心是“带量采购”的模式。国家把全国的用药需求集中起来,相当于“团购”,企业中选后就能拿到稳定的大订单,虽然单价降了,但销量有保障,还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其实是企业和患者的双赢。这也是国内药企愿意主动降价的关键原因。
为了避免企业恶意低价竞争,这次集采还做了不少优化。比如1亿元以下规模的产品不纳入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还引入了复活机制,引导企业理性报价。从结果看,中选产品的平均价差比之前批次小了很多,既保证了低价,又避免了“内卷”,让市场竞争更健康。
在供应保障上也有安排,每个地区都有多家中选企业供货,中选品牌和临床需求的匹配度很高,医疗机构报量的75%都得到了满足。就算有企业出现供应问题,还有备选企业能顶上,不会出现患者买不到药的情况,之前几批集采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截至现在,国家医保局已经开展了十一批集采,成功采购了490种药品,覆盖的品种越来越全,从常见病到重病用药都有涉及。随着集采常态化开展,未来会有更多药品加入,药价会更亲民,“看病贵、吃药贵”的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这是很明确的趋势。
原研药这次少见中选,本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不是原研药不好,而是当仿制药能在质量上追平,价格就成了核心竞争力,集采正好搭建了这样一个让患者享受到性价比的平台。这也倒逼行业进步,不管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企业,都得更关注患者需求和成本控制。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或家人用过集采降价后的药品吗?感觉疗效和之前用的药有差别吗?对于印度仿制药中选,你们觉得是多了个好选择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自己的用药经历和看法。
来源:彩虹绮想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