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州万源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深入实践“五彩产业+帮扶车间”融合发展模式,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通过布局“三级网络”、协同“三链融合”、做实“三重保障”,有效破解山区群众就业增收难题,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与高
达州万源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深入实践“五彩产业+帮扶车间”融合发展模式,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通过布局“三级网络”、协同“三链融合”、做实“三重保障”,有效破解山区群众就业增收难题,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就业互促共进之路。
布局三级网络,扩大就业覆盖半径
立足万源山区实际,构建全域覆盖、层级清晰的就业服务载体,让岗位直达群众身边。
县级强统筹,打造“资源枢纽”。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高标准建设“万源·普陀劳务协作联络站”及国有人力资源公司,发挥“订单承接、技能培训、供需调度”核心功能,实现对31个乡镇(街道)资源调配全覆盖。
乡镇显特色,建设“产业车间”。紧扣“绿色茶叶、褐色药材、黑色黑鸡、青色果蔬、金色粮油”五大产业布局,在产业园区、场镇区域盘活闲置资产,建成黑鸡养殖、茶叶加工等特色帮扶车间17家,形成“一乡一品”的就业集聚点。
村级重灵活,布局“家门口工坊”。推动就业服务下沉至村社,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设立玩具加工、手工编织等“微工坊”30个,实现“村村有岗、户户增收”,满足“妈妈岗”等灵活就业需求。
协同“三链融合”,提升就业增收质效
整合东部资源,优化“生产链”。引入东部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本地产品深加工和自主研发,开发出冻干闪萃绿茶、李子酒等新产品,实现从“粗加工”到“创品牌”的转变。
打通双线市场,拓展“销售链”。线上实施“村村直播”行动,年内直播超8000场,线上销售额突破2910万元;线下深化与东部市场对接,推动旧院黑鸡、富硒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达1.42亿元,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新格局。
突出万源特色,铸强“品牌链”。聚焦“旧院黑鸡”“巴山青”等区域特色品牌,推动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提升产品附加值,其中茶叶产业年产值突破2亿元,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做实“三重保障”,筑牢就业发展根基
强化政策保障,为企业减负赋能。集创业奖补、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一揽子政策,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268余万元,提供创业贷款3000余万元,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振发展信心。
优化服务保障,促人岗精准匹配。构建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创新“1+N”包联服务机制,通过“企业下单、车间派单、部门送单、群众接单”模式,为车间精准输送劳动力2195人次,解决各类难题42个,人岗匹配成功率稳定在95%以上。
夯实人才保障,为发展蓄势聚能。大规模开展劳务协作技能培训8207人次,通过“师带徒”、回引创业等途径,培育产业工人2000余名,回引返乡创业人才642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通过系统推进“五彩产业+帮扶车间”模式,万源市东西部协作促就业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累计开发就业岗位3.2万余个,带动2.6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3.84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实际到位3.598亿元,引进东部企业16家,实现了“产业落地、就业扩容、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万源市将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在政策效能、服务质效、品牌建设上再下功夫,推动“五彩产业+帮扶车间”模式结出更多硕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动能。(供稿单位/万源市农民工服务中心)
来源:四川劳动保障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