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到越南的外籍人士常形容那是一场感官风暴:街道被摩托车声淹没,空气里混着街头小吃的气息,热闹、混乱、迷人。可当他们踏入办公室时,才真正开始理解这片土地的复杂与魅力。
初到越南的外籍人士常形容那是一场感官风暴:街道被摩托车声淹没,空气里混着街头小吃的气息,热闹、混乱、迷人。 可当他们踏入办公室时,才真正开始理解这片土地的复杂与魅力。
德国工程师搞不懂越南人说话拐弯抹角,美国主管对拖延的决策感到惊讶,日本经理则困惑于员工为何总在即兴应对,而不是遵从指令。每个外籍员工都带着自己的预设,而越南——一个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高速切换的社会——几乎会挑战所有这些预设。
在胡志明市工作的加拿大顾问Take回忆自己入职第一个月时的惊讶:同事称呼他为“anh Take”(Take哥哥),他一开始以为只是玩笑,后来才明白那是一种尊称,也暗示他应当承担导师角色——一种出乎意料的压力。在河内任教的法国老师Sarah喜欢学生家长的热情与频繁的饭局,却在会议上察觉到另一面——没人直说真实想法,所有意见都在私下流传,让她感到被排除在外。在平阳管理工厂的日本经理Hiroshi也有相似的困惑:“我下达的指令明明很清楚,可他们总会做出不同的结果。”他后来才明白,那并不是抗命,而是一种避免直接否定上级的“圆滑”。
这些故事折射出外籍人士在越南的共同处境——在充满人情味的文化中摸索无形的规则,体验“是”并不一定代表“同意”,发现人际关系往往比制度更重要。
这份排名肯定了它的吸引力:生活成本低、文化多样、职业机会丰富、社会充满活力。年轻劳动力与迅速壮大的中产阶层使这个国家对外籍人士格外诱人。但数据背后是具体的人,他们在适应日常现实——从房东偏好手写合同,到办公室里的儒家等级与和谐原则——不断摸索。对许多人来说,真正的挑战并不在街头,而在办公室。
文化误解往往源自沟通方式、权威观念与工作优先级的差异。外国经理重视直接、平等与效率,而越南职场更看重和谐、等级与关系。“他们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是外籍人士最常问的问题。在越南文化中,公开反对上级被视为不礼貌。员工宁愿通过暗示、沉默或私下谈话来表达不同意见,以避免让任何一方“丢面子”。一句“yes”常常只意味着“我听到了”或“我会试试看”,而非明确的同意。
欧洲经理们曾误以为点头和“yes”代表一致,结果项目延期、误解频生。问题不在意愿,而在表达方式。越南的教育体系也强化了这种权威结构:学生很少质疑老师,工作后自然也难以直接提问。外籍上司若在会议上点名批评,往往适得其反,让团队更加退缩。
在关系导向的文化中,信任来自共度的时间。同事间的咖啡、饭局、婚礼、卡拉OK并非客套,而是情感投资。拒绝太多次邀请会让人觉得你冷漠、难相处。有位越南女员工坦言:“那位外国同事从不一起聊天,也不喝茶。我们就觉得他跟我们不是一伙的,还帮什么忙呢?”
越南的现代职场是快与慢、传统与实用并行的缩影。它考验外籍人士的敏感度,也回馈那些愿意学习、适应与尊重的人。许多最初只计划工作几年的外籍人士,最终都留下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
英国营销顾问David说:“刚来时我天天焦虑。过了一年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拿英国来比较一切。当事情临时变动时,我也能笑一笑。那一刻,我知道我真正融入了。”当外来者学会在模糊中找到秩序,在混乱里看到温度,越南便不再是陌生的土地,而是一处可安身的家。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东南亚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