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民俗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传递着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和他的博物馆,感受那份对家乡文化的深情厚谊。
在迁安市沙河驿镇红庙子村,有一位名叫王振祥的65岁老人,投资200余万元,自建了一座小型博物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座民俗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传递着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老人和他的博物馆,感受那份对家乡文化的深情厚谊。
初心不改,为文化传承倾注心血
王振祥年轻时就对历史和文物充满兴趣,退休后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收藏和整理家乡的历史遗物中。十余年来,他走街串巷、四处寻访,为了给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个“家”,他萌生了自建民俗博物馆的想法。
筹建之路并不容易。从选址、设计到施工、布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起初家人并不支持,但他没有放弃。经过多方努力,这座承载着他文化情怀的民俗博物馆终于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如今,走进馆内,仿佛穿越时光,一件件展品讲述着历史变迁,也见证着一位老人对家乡文化的深情守护。
馆藏丰富,见证历史变迁
民俗馆分为5个展馆,共收藏展品2000余件。馆内陈列着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种文物和文献资料,涵盖农耕用具、民俗物件、老照片、生活用品、乐器、瓷器等多个门类。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点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反映农耕文化的展品,包括犁、锄头、镰刀等传统农具。这些看似普通的工具,却是几代农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们见证了迁安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方式,也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
在这里,一张泛黄的粮票、一台老旧的缝纫机、一本上世纪的手工账簿,都能唤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共鸣。这些珍贵的资料不仅记录了历史,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免费开放,惠及广大民众
与其他商业性博物馆不同,王振祥的博物馆完全免费对外开放。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走进历史、感知历史,在一件件实物中读懂祖辈的奋斗与坚守,从而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当下,感恩时代。
王振祥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只希望这些老物件能继续说话,讲给一代又一代人听。”这座小小的博物馆,承载着一位老人的大情怀,也在悄然播撒着文化传承的种子。
来源:北望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