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又有增强版?美称第二架原型机变化大,或抹平两种战机间界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7:57 1

摘要:近日,歼-36的第二架原型机试飞消息一经传出,西方各国的神经就立刻紧绷起来,尤其是美国,不仅提高了卫星拍照的频率,还在公开渠道内罕见的承认了中国这架号称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隐身战斗机又搞出新动静了。

大家好,安叔的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歼—36的增强版横空出世,进行试飞,引起了西方各国的震惊。

近日,歼-36的第二架原型机试飞消息一经传出,西方各国的神经就立刻紧绷起来,尤其是美国,不仅提高了卫星拍照的频率,还在公开渠道内罕见的承认了中国这架号称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隐身战斗机又搞出新动静了。

他们说这架歼-36跟第一架原型机比起来,改动巨大,无论是外观还是启动布局,再到发动机,都不是简单的涂改一下就完工了的,他们用了一种很有意味的全新说法,这架飞机可能不仅仅是战斗机,而是一个正在迈向全能平台的新方向。

从卫星照片可以看出,机体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出现在进气道,这一代原型机摒弃了原来的那种F-22风格的加特莱进气道,而是使用了鼓包式的D形进气罩。

歼-36的这种设计过去在歼-20、歼-35等型号中也有迹可循,这次的改进关键在于对隐身能力的强化,尤其是在正面雷达散射面积的控制上,D形鼓包的优势非常明显,配合超材料和新型雷达吸波涂层,整架飞机的隐蔽突防能力被再度拔高。

这架庞然大物真正让美军提高警惕的,是它的机动能力,在传统的认知里,隐身重型战机体型大、油多弹多、飞得远,但是灵活度方面就让人有些失望了,可这次的歼-36装上了推力矢量发动机,改变了这种设定。

美方报告里提到,这架飞机不再是一个只能向前推进的机器,而是具备了高难度空中飞行姿态控制的潜力,推力矢量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飞机在没有大幅度倾斜机翼的情况下调整姿态,这在近距离空战中的意义重大。

例如一架重型战斗机从中线突防,对方地面雷达刚刚探测到信号,还没来得及部署拦截战机,它已经用矢量喷口把飞行轨迹往下一压,俯冲进山谷地形,然后避开敌方搜索雷达,低空突进打掉指挥车或者防空雷达,这种突袭能力,对地面防空系统来说,几乎等于宣判死刑。

在整个气动布局上,控制面也被重新设计了,第二架原型机的尾翼部分调整了构型,水平和垂直尾翼之间的过渡更加圆滑,更加适应高速巡航和高空突防的双重需求。

从早期歼-20到歼-20A,再到后来机动优化后的歼-20S,中国已经在隐身战斗机控制面领域积累了不小的经验。这一次,歼-36的更新版显然也是吃透了这些家底,把它们统统搬到更大更重的平台上。

从最早的三发布局设计、双发重推、长航程大内油结构,到巨大的弹舱容积,它的定位就是重型隐身突防平台。第一架原型机就已经把“三高”高航程、高载弹、高隐身的指标摸到边了。而这次第二架原型机的推进器升级,让它连“高机动”也给补上了。

这几年的歼-20改进型,包括A、S两个版本,以及海军版的适配实验,都让人看出中国的隐身战机体系已经趋于成熟。尤其是在隐身设计与雷达散射建模方面,国内团队开始摆脱过去对俄式理念或西式框架的依赖,转向更自主的一整套气动-隐身协同思路。

歼-35作为舰载机方向的成果之一,在材料选型、边条翼设计、舰载起落架结构这些方面也拓展了经验面,这些都被系统性地汇总到了歼-36的最新一架原型机身上。

有些军迷会感到困惑,歼-36看起来就像是一架战略轰炸机,还算是战斗机吗?这正是现代航空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将传统战斗机、轰炸机、电子战平台甚至无人机控制平台的能力融合进一个统一机体,成为所谓“多功能全角色隐身平台”。

美国在F-22和F-35之后,也开始考虑类似的高复合角色平台,比如NGAD项目。但歼-36的路线稍有不同,它不是从“隐身轻巧”起步的,而是从“隐身重载”切入,再通过技术积累一点点把机动和隐蔽补上,最终形成那种一机多能、远程多杀的战斗形态。

从目前这两架原型机的状态来看,歼-36项目可能还处在工程验证阶段,并未进入战术部署或量产准备期。但哪怕只是技术演示,它所代表的设计方向也足够令对手警觉。

尤其是如果未来这款战机能形成舰载版本,哪怕不是标准弹射起飞,也足以大幅扩展航母战斗群的远程突击能力。

它不需要一口气飞五千公里打掉对岸雷达站,只需要在空中给常规舰载机“打前站”清除障碍,就已经改变了海空作战的整体构图。

再从系统角度看,中国如今在隐身战斗机这一块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产品族谱:歼-20解决了空优制空,歼-35主打舰载战斗任务,而歼-36则承担重型远突和战略多任务,这种“轻、中、重”分工体系,放眼全球也算是第二个能做到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这些型号背后的技术平台是相互兼容和可迁移的,从雷达吸波材料到飞控架构,从数据融合到武器舱设计,整体协同能力远强于单一型号堆叠。

值得一提的是,美方情报分析对歼-36的形容里,频繁出现“模糊角色边界”这种表述。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歼-36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种类战机”,而是一个任务模块可变、角色定义开放的平台。

这种“平台思维”意味着,未来它可以变成远程电子战中心,也可以是无人僚机的指挥节点,甚至是高超音速武器的投送平台。

这种发展方向,也和中国当前的空天作战构想相吻合,在重视无人体系和远程打击的作战图景中,重型隐身平台不只是出击主力,更是全域作战的枢纽节点。

如果将来歼-36在空中协同战术卫星、预警机、无人僚机、数据链平台形成完整作战网络,那对传统空战的颠覆程度可想而知。

虽然目前并没有歼-36的具体服役时间,但是从第二架原型机的测试飞行来看,整体工程已经进入加速器,未来几年内,如果歼-36能够实现小批量的部署,再叠加其系统平台化的能力,那么对于整个亚太的空中格局将士一场深层次的重构。

安叔认为,歼-36二代的试飞,代表着中国的空中军事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相信等到歼-36真正服役那一天,将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空中部署的重构,对此你们怎么认为?

来源:康复科医师安恒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