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花村是旌阳区最偏远的村落之一,没山没水少景色,产业不突出。“怎么才能让红花村有点名气?”今年7月,村党支部书记曾辉被贵州“村BA”点燃了灵感——将村里爱唱爱跳的乡亲组织起来,办一场人人都能上的“村晚”。
川观新闻记者 陈丽霏
10月30日晚7点,130盏崭新的太阳路灯在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红花村亮起,“红花大舞台”开播了。
红花村是旌阳区最偏远的村落之一,没山没水少景色,产业不突出。“怎么才能让红花村有点名气?”今年7月,村党支部书记曾辉被贵州“村BA”点燃了灵感——将村里爱唱爱跳的乡亲组织起来,办一场人人都能上的“村晚”。
一台音响、一部手机、一片空地、几盏路灯,三个月时间,“村晚”直播账号粉丝破万,周边城市的文艺爱好者争着赶来上台演出,慈善组织捐来了130盏路灯……“红花大舞台”到底是个啥?这天川观新闻记者也来一探究竟。
红花村“村晚”现场。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快点儿,去晚了连个站的地儿都没喽!”刚收完稻谷的卿燕,裤脚还沾着泥点,拎起小板凳就往外赶。她话音未落,村委会前那片空地已陆续被人群填满,村民们彼此招呼着。
“红花大舞台——有才你就来!”7点整,路灯亮起,曾辉手持话筒,化身“辉哥”一声吆喝,没有华丽开场,没有专业灯光,晚会在村委会门口的空地拉开序幕。
红花村“村晚”现场。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
演出开始,藏族群舞步伐铿锵,美声独唱荡气回肠,村民自编的小品笑点朴实,讲的都是村里事、身边人。台上的人演得投入,台下的人看得入神,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与掌声。
直播屏幕上,点赞数如心跳般不断跃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600。没有专业的舞美,没有流量明星,这场发生在田埂边的晚会,凭什么吸引这么多人?
“接地气!”曾辉告诉记者,“我们不是演出,是生活。”在他看来,这些源于土地的表演,是村民释放情感的窗口,也是连接城乡的桥梁。熟悉的乡音、质朴的场景,能勾起在外务工者的乡愁。“我们村里平时就有不少人喜欢在这片空地上跳舞,爱唱歌、爱展示的人也多。大家展示的都是最真实的生活。”
红花村“村晚”重阳节特别专场。唐茜 摄
“村晚”直播火了,报名的人也多了。德阳市区的“心随舞动”舞蹈队来了,罗江、绵阳乃至成都的文艺爱好者也慕名而来,村委会那本朴素的报名册,如今已写得密密麻麻。
“现在节目单都快排不过来了!”红花村的运营师文敏言语中透露着骄傲,她认为舞台的包容性,让直播间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们这儿没有门槛,不收费,也不刻意考核水平。只要内容积极向上,简单过一遍,就能上台。节目越丰富,吸引力就越强,流量越好,来报名的参演者就越多。”
“流量”,在这里被巧妙地转化为村庄发展的“能量”。开播三个月以来,村民们顺势而为,火锅兔、汤锅店、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今年国庆期间,村里农家乐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近三个月的营业额实现了显著增长。
红花村“村晚”重阳节特别专场。唐茜 摄
在曾辉看来,比经济数字更可贵的,是基层治理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深层变革。
“‘村晚’让红花村出了名,但最根本的,是把全村两千多人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曾辉告诉记者,在这个大舞台上,没有一个是“局外人”。
看到直播效果越来越好,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志愿者音控师王风辉自己上网学习调音技术,舞蹈队负责人周裕兰张罗起三支队伍,日日排练、从不间断。台上,五十多位演员全心投入;台下,二十余名村民志愿者化身“后勤专员”与“安全哨兵”,全程护航。从节目创排到场地搭建,村庄公共事务第一次迎来如此广泛而自发地参与。
一种“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治理生态逐渐成形。邻里摩擦少了、议事热情高了,昔日对村务的冷淡被“我们一起干”的热情取代。如今的文化广场,每晚歌声飞扬、舞步不停,乡亲们聚在一起,拉的是家常、议的是村务、聚的是人心。
“心齐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种感觉巴适得很!”接下来,曾辉打算探索“村晚+研学”“村晚+电商”“村晚+非遗”等新路径,让这把“火”烧得更旺。
来源:川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