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挺福:奥赛金牌背后的民办中学崛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4:00 1

摘要:海南海口中学的校门口,红色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8金5银,金牌总数全国第二,3人保送清北。这所民办学校正以惊人的奥赛成绩,挑战着传统教育强校的垄断地位。

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加入陪跑营,作文自然赢!

海南海口中学的校门口,红色横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8金5银,金牌总数全国第二,3人保送清北。这所民办学校正以惊人的奥赛成绩,挑战着传统教育强校的垄断地位。

13名学子,8枚金牌、5枚银牌,金牌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在刚刚结束的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海口中学的代表队创下了海南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最佳成绩。

获奖学生们从合肥返回海口时,学校用隆重的欢迎仪式为他们“接风洗尘”。在美兰国际机场,获奖学生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其中,3名学生凭借出色表现入选国家集训队,并直接保送至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实现了无数理科学子梦寐以求的梦想。

一、民办学校的奥赛突破

海口中学的获奖不是偶然。近年来,民办中学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的表现越来越引人注目。

除了海口中学,各地民办学校都在奥赛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浙江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一所地处县域的民办高中,已连续三年培育出国际学科竞赛金牌得主。

在2025年第3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海亮高级中学学生范斯喆以全球第三的优异成绩斩获金牌。

这位小时候因对数学痴迷而“不合群”的孩子,最终在民办学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土壤。

惠州大亚湾区博雅培文实验学校同样在奥赛中表现亮眼。在2025年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广东省赛区初赛中,该校获得1个省二等奖、2个省三等奖,3名获奖学子全部喜提国赛机会。

更早之前,该校在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广东赛区)中,选派的9名学生全部获奖,取得全市第二、民办第一的佳绩。

二、金牌背后的培养体系

民办学校在奥赛领域的异军突起,背后是系统化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海口中学校长助理、化学竞赛总教练蔡忠华指出,本次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题量大、难度高,注重多学科融合与前沿知识衔接。参赛学生不仅学业优秀,还具备远大理想、广泛兴趣和开阔视野。

个性化培养方案是民办学校的核心优势之一。

海亮高级中学信息学竞赛主教练黄志刚介绍:“训练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太难会挫败,太易则低效。”

他为每个学生打造专属成长档案,记录每一次课后反馈、做题感受等细节,甚至包括学生的情绪波动。

分层教学是民办学校的另一大特色。

在海亮高级中学,范斯喆初一时便被安排与初二学生一同上课,初二时已能参与高中阶段的竞赛训练,实现了“一生一课表”的定制化培养方案。

这种灵活的培养模式得益于民办学校小初高贯通培养的独特优势。

三、十二年一贯制的竞争优势

民办学校之所以能在奥赛领域快速崛起,与它们普遍采用的“十二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密不可分。

海亮高级中学校长张小明直言,集团化办学带来的 “小初高贯通培养”成为海亮高级中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

“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在同一个校园,六年级学生能去听高一课程,这种‘学段贯通’让范斯喆这样的孩子提前释放天赋。”

小初高贯通培养模式让学校能够更早发现学生的特长,并为他们提供连续、系统的训练。

在广东奥林匹克学校(以下简称广东奥校)2012年的招生简章中,我们看到这种贯通的培养模式已实践多年。

广东奥校学制为初、高中各三年,课程设置与现行初、高中的课程基本相同,并针对学生的特长和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形成广东奥校的特色课程和培养模式。

这种贯通培养模式为民办学校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早接触竞赛内容,更系统地进行训练。

四、民办学校的资源投入

民办学校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奥赛突破,离不开其强大的资源投入能力。

惠州大亚湾区博雅培文实验学校拥有一支具有北京大学背景的竞赛教练团队,包括数学老师姚奇孟、物理老师朱觉远和魏冰洁等,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同时,学校开设小班化奥赛课程,衔接初高中知识、提前攻克竞赛难点,还配备辅导室开展1对1针对性辅导。

海亮高级中学为突破县域资源限制,投入建设高标准实验室,2025年8月启用的创新大楼是按照大学课程使用标准建设的。

“高标准实验室能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能接触到大学的科研项目,打破‘县域=资源匮乏’的偏见。”海亮高级中学校长张小明认为。

灵活的师资引进机制也是民办学校的一大优势。张小明指出:“我们用灵活机制组建金牌教练团队,黄志刚老师这样的骨干能心无旁骛带学生,因为学校能提供实现教育理想的平台。”

五、模式推广的可行性与挑战

海口中学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在短短几年内通过奥赛脱颖而出成为名校,也使海南省在奥赛获奖舞台上崭露头角。这样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是否值得在海南甚至全国大力推广,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从可行性角度看,海口中学的模式确实具有借鉴价值。其核心在于 “精准投入”与 “个性化培养”的结合。

学校通过建立专业的竞赛教练团队、实施小班化教学、提供一对一辅导,形成了系统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学校“一刀切”的教育局限,让有特长的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然而,推广面临多重挑战。教育资源匮乏地区难以复制海口中学的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的竞赛教练、先进的实验设备、小班化教学都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这对许多公立学校乃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办学校都是巨大负担。

更关键的是,这种以奥赛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可能加剧 “精英教育”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

当优质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竞赛生倾斜,普通学生的教育资源可能被挤压,这与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均衡发展的理念存在张力。

六、奥赛成绩的招生价值

奥赛成绩对民办学校的招生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尽管政策层面对此有所限制。

2016年,上海市教委公布《关于加强2016学年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有关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不得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

作为回应,上海市民办中小学联合发布声明,表示将 “三个抵制”——抵制参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幼升小”或“小升初”的各种学科类班;

抵制将“中环杯”“小机灵杯”“走美杯”“亚太杯”等各类竞赛证书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抵制将学校招生与社会培训机构办班挂钩的行为。

然而,现实中奥赛成绩与招生的关系依然微妙。

在武汉,不同的名校看中的赛事不同,为了让孩子多一条进入名校的通道,不少家长为孩子报了多项竞赛。

有家长坦言:“小伢们太累了,不参加又没办法,还不是想上一个好学校!”

七 、争议与思考

民办学校通过奥赛打造“金招牌”的做法也伴随着争议。

一方面,民办学校在奥赛中的崛起,确实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多元路径。

海口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口中学学生凭借扎实功底与拼搏精神,在全国舞台上展现了椰城青少年的卓越风采,也凝聚了该市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辛勤付出。

另一方面,奥赛培训的低龄化、普及化也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早在2011年,武汉就有近一半小学生参与过各类数学竞赛。不少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参加奥赛培训,每次课收费80元到120元不等,每期收费近2000元。

有家长称,为了孩子参加培训和考试,小学几年下来已经花费了两万多元,“这还不算路费、生活费,还有家长为此耽误的时间”。

南京市一位教育观察人士指出,奥赛榜单从来不是顶尖牛娃的专属,其释放的教育布局信号,是普通家庭择校、规划的 “风向标”。

能够培养出奥赛牛娃的学校,不仅在强基计划、高考尖子生培养方面具备优势,整体的学习氛围与资源投入也往往更有保障。

海亮高级中学校长张小明曾直言:“能够连续三年获得国际金牌,是我们用机制创新弥补县域资源短板的结果。” 作为县域中学,他们曾面临“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吸引力不足”的困境,而破解之道在于 “做县域公立学校想做但做不到的事”。

在民办学校的强势崛起下,奥赛成绩确实成为了他们的“金招牌”,但这块招牌的光芒能持续多久,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政策的导向、家长的理性、学校的自律,将共同决定这条奥赛之路的未来走向。

来源:高考专家梁挺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