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视频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的现象,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表达来替代简单的“包的”。她提醒学生:“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
近日,江西一位小学教师的课堂引导视频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的现象,这位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丰富、更具美感的表达来替代简单的“包的”。她提醒学生:“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
网络热梗入侵校园,一些网络热梗还被一些未成年人当成了口头禅,甚至成了侮辱、伤害他人的武器。比如,此前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就是因一名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未成年人社交圈固化,同学之间容易相互模仿、影响,“讲烂梗”就容易形成不良风气,甚至误导青少年,对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及“三观”的培养都带来不利影响。
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热梗、烂梗的影响,除了他们分辨能力较差,与他们深度触网也有很大关系。一些网络热梗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也有一些网络热梗粗俗、恶俗,却成了“网络流行语”和“流量密码”,配上一些哗众取宠的内容,浏览率往往较高,更让一些自媒体人热衷于使用网络热梗,导致一些网络烂梗在一些网站平台“霸屏”,影响网络生态,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对网络热梗,也不能一概否定。要看到,一些网络热梗也有着浓郁的草根气,接地气,一些有意义的网络热梗,还可能沉淀下来,成为文本语言,丰富汉语言文化宝库。但对网络热梗要能进行甄别,要剔除“烂梗”“黑话”,防范这些“污言秽语”起到不良的导向作用,污染我们的母语文化,带坏我们的下一代。
针对中小学生滥用网络热梗乱象,不能仅靠个别老师站出来抵制。此前教育部就接连印发通知,要打击治理网络烂梗进校园情况。需要学校、教师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语言,在写作文等作业时,要避免引用网络热梗尤其是“烂梗”,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通用语言的魅力,认识到“烂梗”的恶俗、低俗。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更不能成了“坏榜样”,将一些“烂梗”当成口头禅。家长、学校都要让学生加强经典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孩子们爱读书,就会增强对网络烂梗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的免疫力。家长要尽好监护人责任,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内容,对孩子使用网络黑话的现象,要进行及时干预等。家长及学校要各尽其责,要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教育。
一些网络平台的主播等,甚至一些正规媒体,为了“流量”,也是熟稔地使用一些网络烂梗,这也起到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对此,相关平台、媒体等,要能严格自律,平台要尽好管理责任,比如针对网络黑话乱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核,对习惯于使用网络烂梗主播等采取限流等惩治,净化网络语言环境。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网络舆论场的监管,督促网络平台、媒体等严格把关,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青少年成长不能被网络热梗“带偏”,更要避免网络烂梗成了语言传承、价值观传承的“梗阻”,要让网络热梗在青少年群体里“冷”下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戴先任)
来源:大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