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因为现实所困,有时由于责任在肩,我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不喜欢的地方。
汪曾祺曾说:“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
生活从来不是处处如意,但即使在最不如意的地方,也能开出花来。
人生如旅,我们总会遇到不那么称心如意的驿站。
有时因为现实所困,有时由于责任在肩,我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不喜欢的地方。
这时候,与其在抱怨中虚度光阴,不如学会在黑暗中点燃自己的灯,下面这三件事,或许能为你指明前行的方向。
1、调整心态,勇敢出发,找寻隐藏之美
苏轼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环境从来不会尽如人意,但坚韧的人总能在沙漠中寻到绿洲。
生活里,最累的不是身处泥泞,而是心被困住。
当环境不令人欢喜,抱怨会消耗力量,沉默会积压情绪。
人一旦内心生出改变之念,愿意出发,路就会慢慢打开。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身处陋室,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公元824年,刘禹锡因参与革新被贬至安徽和州。
当地官员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抱怨,反而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诗句。
官员又将他安排到更小的住所,位于德胜河边。
刘禹锡依旧乐观,看到杨柳成行,也志在题诗作乐。
最后,他被调到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屋子,就在这间陋室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
经中讲:“境由心造,心静则境明。”
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情绪比现实更容易把人困住。
很多时候,我们被困在牢笼里,不是因为囚笼太坚固,而是因为脚步太犹豫、眼睛太灰暗。
一点点调整,一点点靠近光,每一次困境,就会慢慢变得不一样。
改变情绪,就是改变世界。
烦躁的时候,多看云,多走路;疲惫的时候,泡一杯热茶,读几页旧书。
没有哪个地方全是灰尘,只要心里留灯,换一个节奏,换一个心态,就能走出阴影。
2、专注成长,坚守本心,积蓄内在力量
经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当环境难以改变时,先把自己稳住。
专注当下的每一步,积累每一份微小的进步,在不动声色的日子里渐渐强大。
江南有位木匠陆师傅,年轻时梦想外出谋生,却因独子身份而留在古镇。
古镇生意冷清,他心里不甘,却又无法抽身。
他没有抱怨,而是默默研究木艺,反复琢磨榫卯结构、古式雕花。
十年里,镇上的人只看到他每天在木屑中忙碌。
直到有一次,大雨冲毁了镇边的老房子,陆师傅用十年间积累的技艺,造了一座不用铁钉的木屋。
木屋稳如磐石,外人从村外慕名而来,陆师傅的手艺一举成名。
他没有走出去,但用十年的坚持,让世界走来见他。
木屋成了家乡的景,木匠成了名匠,沉下去的努力,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开花。
禅语有言:
“再苦再难靠自己,即使此刻的你一无所有,甚至负债累累,不要想不开,哪个成功人士,不是从低谷走向巅峰的。”
当周遭灰暗时,正是修行心力的时候。
越是局促,越要稳住脊梁;越是逼仄,越要磨亮手艺。
深耕自己,是最温柔的抵抗,也是最有力的出发。
没有努力是简单的,没有坚持是白费的。
读书、学习、练习、沉淀,当你足够扎实,世界就会多一条路给你。
3、传递善意,渡人渡己,播种希望之种
弘一大师说:“以平等心看众生,以同情心待万物。”
身处不喜之地,更要留住柔软。
不要让环境决定心的温度,让善良成为自己的灯。
帮助别人时,其实也在救自己脱离苦海。
北方小城有位老太太,人称茶婆婆。
年轻时失去丈夫,独自抚养孩子,生活艰辛。
她住在车站旁,每天烧一壶热茶,在门口放一条木凳。
旅人来往,她递上茶水,提供歇脚之地,从不索取分文。
有人问她为何这样做。
她说,只因当年最困难的时候,有陌生人给过她一碗面。
多年后,小城修建旅游区,茶婆婆的木凳成了“暖心角”。
来往的人给她送米送菜,政府为她修屋,她的晚年安稳喜乐。
善意在时间里循环,种子落地,总会发芽。
听说过一句话:把日子过成诗,是一种能力。
善是柔软的,却沉稳有力。
帮助别人,也是在扶持自己;给出温暖,也是在点亮命运。
一束光有时小,却能穿透午夜,一句暖语轻,却能撑起一个人一整天。
慢慢来,生活会回报那些向光走的人。
愿你在困顿里保持初心,愿你用善意让生活变得温暖、通透、有光。
禅语有言:“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终有抬头的日子。”
人生的很多段路,走的时候像冬天,可当你回望,会发现那里长出春草。
当你不喜欢一个地方,又暂时离不开,别让抱怨蚕食心力,别让麻木遮住眼睛。
试着看见美、积蓄力、传递暖;
你会发现:困住的不是地方,而是未曾生长的心。
愿你心向远方,脚踏实地,在人生的长河里,即使步履沉稳,也永远朝向光亮。
去改变,看见美,变成更好的自己。
来源:闻心品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