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阳正好,科创扬帆。10月30日,怀仁第六小学内科技氛围热烈浓厚,以“AI创想未来,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的“人工智能周”暨第二届科技文化节正式开幕。全校师生齐聚校园,在一场精彩绝伦的科学实验秀中开启探索科技之旅。通过科技作品展、科学观摩课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师生
秋阳正好,科创扬帆。10月30日,怀仁第六小学内科技氛围热烈浓厚,以“AI创想未来,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的“人工智能周”暨第二届科技文化节正式开幕。全校师生齐聚校园,在一场精彩绝伦的科学实验秀中开启探索科技之旅。通过科技作品展、科学观摩课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师生们沉浸式领略人工智能的独特魅力,让素质教育之花在实践中绚烂绽放。
开幕式上,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型科学实验秀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在“大象牙膏”实验里,彩色泡沫如科技之花般瞬间喷涌而出;“空气火箭”借助气压原理一飞冲天,引得师生们阵阵惊叹;“光影魔术”借助AI视觉技术呈现出动态光影效果,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人工智能与光学融合的奇妙。科学教师团队化身“科技魔法师”,以趣味十足的实验讲解深奥原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可感的体验,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校长在致辞中指出:“科技是创新的翅膀,童年是梦想的摇篮。本次活动旨在打破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索中保持好奇心,在实践中激发求知欲。”
开幕式结束后,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全面铺开。科技作品展区内,一件件充满童趣与创意的作品让人应接不暇。低年级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的“AI环保小卫士”模型,巧妙融合了美术设计与环保理念;中年级学生设计的“智能校园导航”小程序,运用编程知识解决校园实际问题;高年级学生的“未来城市科幻画”,以绚丽色彩描绘出人工智能赋能生活的美好愿景。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充分展现了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成果。
科学观摩课上,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模式让课堂充满新活力。在“校园植物数字化档案”项目中,学生们先运用数学知识测量植物维度,再通过美术构图进行拍摄记录,最后借助AI软件整理分类,完成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档案报告;“AI垃圾分类小管家”课程则融合了科学、信息技术、语文等多学科内容,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还通过编程设计简易识别系统,并用文字阐述设计理念。这种“知识融会贯通、实践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有效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据了解,本次“人工智能周”暨科技文化节以“大中小贯通、校家社协同”为特色。不仅邀请高校科技专业师生进校园开展专题指导,还通过线上打卡、亲子科技任务等形式,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科技探索过程。学校搭建的线上展示平台,让学生作品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点评,形成了“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素质教育合力。
怀仁六小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进一步完善跨学科育人体系。通过“大中小贯通”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校家社协同”拓宽育人途径,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科技的滋养下发现天赋、培养兴趣,成长为具备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新时代少年。这场科技盛宴,既是对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更是为孩子们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助力他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责编:刘红莹 初审:任道浩 复审:刘小霞
终审:薛新荣
来源:慈善公益报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