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夜空将亮!神舟二十一携三大首次,为2030登月打前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7:20 1

摘要:这次的乘组是“70后+80后+90后”的组合,指令长张陆49岁,是第二批航天员,之前神舟十五号任务里他4次出舱,还刷了纪录。

明晚也就是10月31日23时44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要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了。

这事是新华网10月30日刚报道的,算是咱们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个里程碑。

我一开始以为就是常规的一次发射,后来仔细看了乘组和任务内容,才发现里面藏了不少“干货”。

这次的乘组是“70后+80后+90后”的组合,指令长张陆49岁,是第二批航天员,之前神舟十五号任务里他4次出舱,还刷了纪录。

本来想这老资格会不会对再次出征没那么紧张,但后来发现人家完全是“归零心态”,采访里还说“从03到01指令长,不只是呼号变了,责任更重了”。

训练的时候他总按“第一次”的标准来,我觉得这股劲特别难得,毕竟带着年轻队员,严谨点才能保安全。

80后的张洪章是中科院的研究员,还有博士学位,这次要在太空做前沿实验。

科研出身的人去操作实验,比单纯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更懂其中的关键,国防部也说他的背景能给实验兜底,这一点我还挺期待的,说不定能出不少有价值的数据。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32岁的武飞,他是第三批航天员里第一个执行任务的“90后”,还是从航天工程师转过来的。

之前看央视采访,他说离心机训练时脸被压得连呼吸都难,全靠对航天的热爱撑着。

搞不清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觉得这种“逆袭”的经历特别能打动人,年轻人能扛住这么苦的训练,以后肯定还有大作为。

这三个人凑一起还挺有“化学反应”,张陆能预判风险,张洪章会优化实验流程,武飞操作新设备很熟练。

网友说他们是“梦之队”,我觉得一点不夸张,70后掌舵、80后攻关、90后创新,这不就是咱们航天事业代际传承的样子嘛。

聊完乘组,咱再说说这次任务的几个“首次”。

据光明网报道,这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里面最受关注的就是首次哺乳动物空间实验。

之前太空实验多是鱼类这种低等生物,这次换成哺乳动物,相当于研究又进了一步。

央视新闻说这能给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新维度的数据,我觉得这话没毛病,毕竟以后要是长期在太空生活,得先搞懂高等生物在太空的状态。

还有个事是给问天舱装新型防护板,继续搭空间站的“防护铠甲”。

张陆之前还承诺说装完拍科普视频,给大家看空间站的“新皮肤”。

本来以为航天任务都挺严肃,没想到还有这种接地气的环节,到时候我肯定定好闹钟守着看,想看看这“铠甲”到底长啥样,能不能真扛住空间碎片。

对普通观众来说,这次的“天地互动”也值得留意。

乘组在轨期间会搞出舱直播和科普,某抖音博主还预告说这次画面更清晰。

我觉得这种直播特别好,之前看神十五的出舱直播,评论区全是“太牛了”“加油”,能让更多人直观感受航天的魅力,比光看新闻报道有意思多了。

而且10月24号的时候,飞船和火箭组合体已经转运完了,新华社记者汪江波还拍了照片,看设备状态应该没问题,就等明晚点火了。

其实这次任务不只是眼前的实验和建设,还有两个更长远的意义。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咱们正在帮巴基斯坦选航天员,以后会安排1个人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做短期飞行。

这事不是突然定的,2025年2月28号中巴就在伊斯兰堡签了协议,现在初选在巴基斯坦做,复选和定选来中国。

我之前知道中巴在航天上早就有合作,比如“中巴地球资源卫星”都服务好多年了,这次能延伸到载人领域,说明两国的信任又深了一层。

国际上有观察员在《自然》杂志评论说“不是简单的太空搭车,是深度协作”,我特别同意这个说法,毕竟选航天员、一起训练都是实打实的合作,不是走个过场。

网友“巴铁兄弟”说“从枭龙战机到太空合作,友谊在星辰大海延续”,这话我觉得说到心坎里了。

另外一个就是为2030年登月铺路。

新华网说咱们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已经进了初样研制阶段,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月,还要完成“登、巡、采、研、回”。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神二十一的乘组建设、实验经验都是登月的“储备库”。

很显然,这次任务里航天员操作新设备、管理在轨身心状态的经验,以后登月的时候都能用得上,相当于提前“练兵”。

10月31日23时44分,要是没啥事,真建议大家跟家人一起守着屏幕看看。

这不是光科研人员的事,是咱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本来想就简单看看发射画面就行,后来发现这里面不管是乘组的故事,还是实验的突破,再到国际合作和登月的铺垫,都值得好好关注。

毕竟星辰大海的梦想,得靠一代又一代人接着干,而咱们能亲眼见证其中的一步,也挺有意义的。

来源:史观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