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术后他的一次无意发现,却揭开了医疗收费中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事情:他那套花费18590元安装的外固定支架,其组成部件在网上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直销报价,竟只需十分之一左右。
一场交通事故,一次腿部骨折手术,近8万元的总费用——对于在江苏盐城跑外卖的黄先生而言,这本已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然而,术后他的一次无意发现,却揭开了医疗收费中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事情:他那套花费18590元安装的外固定支架,其组成部件在网上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直销报价,竟只需十分之一左右。
从42元到483元的骨牵引针,从168元到2200元的针杆夹……这触目惊心的差价,绝非一句轻飘飘的“渠道不对”,“医保局挂多少钱,我们就收多少钱”所能掩盖。
后续反应: 在黄先生反映后,医院小程序上的相关耗材价格悄然下调。
这一系列事实,让医院的首次回应显得苍白无力。如果网络渠道“不正规”,为何产品完全一致?如果价格是医保局统一定价,为何在舆论关注后又能迅速“调低”?
这无疑表明,所谓的“定价”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存在巨大的弹性空间。
医院的解释将矛盾引向了“渠道”,但这根链条的上游——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同样难辞其咎,其运作机制更是疑点重重。
“阴阳价格”与招标体系之困? 这起事件最核心的疑问在于:提供给医保局招标平台的价格,为何会与市场零售价产生如此巨大的差距?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药品领域的“阴阳价格”:同一产品,为了进入公立医院的“医保目录”或“集中采购目录”,厂商会报出一个包含了大量“隐性成本”(如市场推广、回扣、返利等)的高价;
而为了在公开市场上竞争,则给出一个相对实在的“地板价”。招标采购的本意是平抑价格,但如果制度设计存在漏洞,监管不力,反而可能使其成为高价产品的“保护伞”。
1. 收费不透明之痛: “打包收费”就像一份没有明细的菜单,只告诉你“红烧肉套餐500元”,却不告诉你肉、油、调料、厨师工资各是多少。
患者有权知道,我为医生的精湛技术支付了多少,又为那几根必要的金属支付了多少。透明的收费,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2. 补偿机制扭曲之痛: 医院的回应将责任指向医保定价。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的劳务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无法充分体现医生的人力资本价值。为了维持医院运营,政策上曾默许甚至鼓励通过药品和耗材的加成来进行补偿。
尽管医改大力推行“零加成”,但路径依赖和系统惯性依然存在,这种扭曲的补偿机制阴影仍未完全散去。
近年来推行的全国统一阳光采购平台,让耗材价格公开透明,有效遏制了暗箱操作,冠脉支架等耗材通过集采实现了超90%的降价。
但目前集采范围尚未完全覆盖骨科、口腔等领域的高值耗材,这些品种仍执行"备案采购价"模式,给价格虚高留下了空间。
此外,医保政策对不同耗材的报销限制不同,部分特殊耗材需患者全额自费,缺乏报销机制的约束,也使得医院敢于维持高价。
虽然医保局已着手将电商药价纳入监测体系,但"全网比价"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全落地,对多层代理加价、隐性推广费用等灰色成本的监管仍存在难度。
希望能够就此事件,能够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咱们拭目以待~
本文源自“陪诊师日记”
来源:掌中书教育